标签:
育儿故人小香蕉美国 |
分类: 北京的事 |
似是故人来
北京变得陌生了,学院路变得陌生了,家变得陌生了,可是,当我见到20多年没见面的几个高中同学,一切的陌生感都不见了。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声音,当年的场景恍然重现眼前,仿佛20年的时光倒流。
同学L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并定居。现在成了个美国爸爸,这次带回来了两个标准小香蕉,一个七岁,一个四岁。
同学C一直在北京部委工作,开车接我们去她家里聚会,在北京同学的车上,最小的香蕉要睡觉,美国爸爸立刻禁止我们说话,车到了目的地,L小心翼翼地抱着小小香蕉,轻轻下车、上电梯、进家门,再小心翼翼地进到卧室,众人像哑剧演员般配合着他,没想到小香蕉从美国爸爸怀里到了中国床上还是醒了。于是当年的大男孩,今天的好爸爸遗憾地解释,今天粗心了,本来孩子可以不醒的。美国爸爸告诉我们,放睡着的孩子有好几种方法,并一一演示给我们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种是孩子抱在怀里不动,大人缓慢后仰躺在床上,然后再缓慢旋转把孩子转移到床上,这种方法孩子最不容易醒。
“老天爷,你至于吗!”孩子反正醒了,我憋了一路,这会儿放开嗓门大叫,我家睡着的小YY,随便往床上一扔就接着睡,估计扔地上也醒不了。看来美国人还是金贵点儿。我看着L认真的样子,又重新感觉到了陌生,同时也为他的爱子之心感动。回想YY爸爸可是远远没有这一份细心。中国的爸爸都应该送到美国去培训!
这次北京之行的主旋律是访问故人,我找到了同样是十几年没见面的老同事。当年我在北京一个计算机中心的软件室工作,年轻的同事出国或者跳槽是多数,在原单位院子里能找到的,全是老师辈分的人物,而且都已经退休了。
见到了80年代在一个室工作的几个老师,油然感觉到时光的停顿,他们仍然住在老单位的院子里,生活模式和当年没有什么变化,包括他们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居,杂乱无章,书报成堆。我的老师们,个个都仍然保留着那份单纯和与事无争。
知识分子的养老生活很有意思,他们不像广大劳动人民那样放下架子,摇个蒲扇到处八卦,而是进行一些很雅的活动,以区别于那些没文化的老人。
比如,我的老师们有一个在画画,一个在打台球,最雅的一个是八旗子弟的后裔,汉姓金,满姓爱新觉罗,开辆桑塔纳来接我,怀里居然还搂着一条纯黑色的博美犬,他现在的主要时间都花在一件事上,德国人一百年前在中国各地照了很多老照片,他和几个人合伙,把这些老照片在今天的情景重现,而且取景要尽量的和当时完全一样,因为有很多建筑都拆掉了,所以工作很艰难缓慢。我于是感叹,为了子孙后代的简单,现在的照片最好能自动标明经纬度。
我的养老生活应该就是写博客了,这也是文化人才能干的雅事儿。
到了北京,什么都要加个“儿”字才够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