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剧  巴托克  《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2012-09-05 00:36:12)
标签:

随笔/感悟

文化

杂谈

新艺术

      自上世末,我因一次偶的机与古典邂逅相逢,从此就迷上了它的旋律与排天巨浪般的恢宏气──我最初迷上的是交响乐,随后又开始进入协奏曲及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但对歌剧这门艺术,我始终未曾进入,有几次我试着敲打它的大门,甚至探进门缝伸头瞅上一眼,还是无功而返,那种歌者的没完没了的宣叙调让我不胜其烦。

有一次与同为古典乐发烧友的邹静之聊天,他是一位典型的歌剧迷,而且告我基本只听歌剧,一旦兴之所致此兄甚至还会引吭高歌一曲。我问歌剧有什么好?为什么我竟然听不进呢?他诧异地看着我,说:歌剧是古典乐发展的极致,它将古典音乐所有最好的东西融入其中,而歌者的声线乃为所有音乐中最美的乐器,你慢慢听着就知其好了。我喏喏,心下虽泛起一丝惭愧,但还是固执地以为我一时入不了歌剧艺术之堂奥。

第一次听歌剧是艺谋版的《多兰朵》。我还记得当意大利歌剧院找到他时,他的那份犹豫,常对我嘀咕:我又不懂歌剧,为什么找上我了?你懂歌剧吗?我摇头,他叹息一声,这事我得好好想想。这一想就想了好久,直到有一天他的老朋友赵季平来找他聊天,说起这事时赵季平激动地说:艺谋,这事你可得干,歌剧太好了,你先听听它有多美。艺谋的表情呆了一下,接着嘿嘿一乐,说:好,那我再想想。

后来他告我决定接了。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班子的搭建。一部歌剧的导演主要负责的是舞美与主角之外配角的对气氛的烘托,以及演员的舞台调度。

后来张艺谋版的《多兰朵》在他的艰苦努力下诞生了,再后来他居然让这台剧搬到了故宫的太庙上演───这是多兰朵公主降世以来第一次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而且憩息在与她的地位、身份相衬的富丽堂皇的皇宫,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首映那天,我观看了我人生第一次正宗的歌剧───《多兰朵》。因了外景现场演出(非室内),管弦乐的效果差强人意(尽管指挥是著名的梅塔),但舞台装置之精美还是让人大开了眼界,坦率地说,那台戏如果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多的不是音乐,不是演唱,而是艺谋导演下的舞美设计──它太辉煌了,先“声”夺人地压倒了一切,美不胜收,让我叹服。

但我依然不认为我由此而进入了歌剧艺术的欣赏行列。但从那天起,我有意识地开始搜集起了一些歌剧CD,因为我想起了静之说过的一句话,你欣赏古典乐欣赏到最后,一定会回到歌剧的,它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但我还是没听,那些CD一直被我束之高阁。

去年的一天,我认识了刘雪枫,我们彼此都知晓对方,甚至他在主持《爱乐》杂志时听说我爱听古典音乐专门让了一个年轻编辑采访过我,我当时非常感动。我记得那天我重点聊的是肖斯塔科维奇。我在他办公室与他曾匆匆谋过一面,从此又各奔东西了。再见时我们一见如故,很自然聊起了古典乐,雪枫是这方面真正的专家,说起古典乐及作曲家来了如指掌且如数家珍,让人惊叹。我也说了我对歌剧的无知。他叹息道,歌剧好呵,你怎么能不听呢,你一定要学会听歌剧,这是多好的一门艺术,怎么能不喜欢呢?

见面后的第三天,我忽然接到雪枫的短信,问我看不看巴托克的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我还有点犹豫,一者是我独自一人进国家大剧场时会有强烈的“广场恐惧症”,二者对歌剧我是一“剧盲”,万一不喜欢会想睡觉呢?顾虑重重。

我先是打电话探问雪枫自己是否会去?其曰:我当然去,我还有朋友专门从海南飞来看这出戏呢;再问,好看否?我能听懂吗?雪枫这时笑我了,说王斌呀,这张票我没想给别人,就想给真能懂的人,我想到了你,巴托克的这台剧非常好,千载难逢的机会,你错过了会后悔一辈子,而且是日本的一个有名剧团演出。

我被雪枫说动了心,跃跃欲试了,最终决定启程,先与雪枫会合(这就足以免除我的广场恐惧症,因为有熟人相伴)。

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巴托克的《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让我备受震撼。

剧情奇异怪诞───据说这个故事在欧洲流传了已久,是一个民间传说,巴克托将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改篇成了一个独幕歌剧,全剧从头至尾就一男一女两演员(背景偶尔出现一些人物剪影不能算数,那只是小小的气氛陪衬与烘托而已)。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让人振奋感人的咏叹调,全是一水的宣叙调,就象在吟唱,谈不上好听──或者说它已然越出了好听这个概念,直指一种思想的缓慢形成。

这是巴托克思想,一个携带着荒诞感的现代派式的思想与精神。从我看完后的那天起,这个歌剧故事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甚至有一种声音在催促我───你要将你的感受记录下来,那里面隐藏了一个永恒的秘密,你索解了吗?你得用你我人生感悟去释谜,去解答,最终让你自己的疑问得以释然。

但我一直没敢动笔,因为我始终在困惑着──那个忽隐忽显的人生之谜。

 

────一个名为蓝胡子的公爵迎娶了一位漂亮的小姐,带着她来到了公爵拥有的一坐阴森潮湿的古堡,他告诉新娘,这座城堡里一共有七扇紧闭的大门,她只能推开其中的五扇,其它两扇绝不能打开。但引起了新娘的好奇,她推开了其中的五扇门,分别见到了行刑室、武器库、宝物室及一个美丽的花园──灿烂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她美丽的面容,她迷醉在了这美不胜收的环境中,这时她提出要推开另两扇大门,公爵警告她,那两扇门不能打开,因为里面有她不能看见的东西,这更加引起了新娘的好奇,她坚持要看。无奈下的公爵允诺了她的要求,结果她看到了────先是一个由泪水汇成的湖泊,然后第八扇大门内藏有公爵的三个前任妻子,她甚至目睹了她们受到的残酷虐待与遭受酷刑的情景,她惊呆了。当她清醒时,背后的大门被紧紧地关闭,她不得走进“前任”们的悲剧行列,故事也就到底结束了。

 

显然,这个隐喻性的富有象征意味的悲剧,在那个流传于欧洲的原始故事中一定不具备它强大的象征性,象征得以凸显显然来源于巴托克式的思想改造与提升───巴托克的音乐本身就隶属于现代派,他自身具备的现代意识让他从这个古老的传说中发现了它潜在的当代意义。

那么我们要追问───巴托克在他这个略显晦涩的戏剧故事中究竟向我们要说明些什么呢?

两个人物──一男一女,他们分别代表了一个象征财富与高贵身份的男人,与一个地位、身份暧昧模糊,但因成为了一个富有男人的妻子而得以成为了贵妇的女人。

我们在这个女人身上,唯一可以确证的是她的年轻貌美,而且幼稚单纯,对她将要进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和好奇,否则她不可能在事先目睹了可怕的行刑室、武器库而受到惊吓之后,很快又会被珠宝室及美丽花园所迷醉,显然,行刑室与武器库所代表的暴力意味被她自我诠释为是面对她之外的人物的,她是公爵的“宠物”,不属于暴力所欲施加的范畴之内。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她或许还对公爵的“暴力”倾向表现出一种病态的痴迷,因为在女人看来,暴力与性的血缘关系是足以让她迷恋的,它甚至可能是男性魅力的另类展示。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当她被一幕幕的“奇情异景”所入迷与好奇之后,执意要求公爵再允许她推开另两扇大门就变得顺理成章。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论,新婚燕尔的蓝胡子公爵迎娶的是一个新欢,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他或许并没有迅速地意识到这个“新欢”也会步入他赐予“前任”的命运沼泽,所以他断然拒绝了女人的要求,因为那两扇门内隐藏着他不可告人的秘密。那个秘密其实就是一个女人与男人爱情命运的终极“归宿”,他或许每次的迎娶都想避免这个“秘密”的出现,避免“归宿”性的命运轮回,但女人与男人结合后的命运属性(我想强调的是,此非我个人的观点,而是我在阐释巴托克的戏剧思想,也许是我错了),使得这一“秘密”的“归宿”变得在劫难逃。

仅仅是因为女人目睹了那个她不该看见的秘密而导致了悲剧性的灾难?还是女人自身的存在性弱点(在剧中仅表现为她的好奇、单纯与贪婪)而为她迎来的不可测知的命运的深渊?或者仅为巴托克在揭示男人欲望的罪恶,和隐秘的不可告人的阴暗心理,及对暴力、血腥和对女人具有天性般的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由此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在这部剧中,巴托克的戏剧元素出现的是男人/女人的二元对立模式,这一模式的契合点是婚姻,而冲突的乃为欲望的生成与毁灭,巴托克显然是一位悲观论者───这也符合现代派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因为这一派别诞生于一战前后,从启蒙运动肇始的对理性的崇尚、对美好的未来的信心,因为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而破灭了,人们发现这个世界并不象启蒙思想家以及工业革命所宣称的那么美好,相反,它充满了邪恶与不可知的命运怪圈,由此他们转向了对人性的拷问与质疑,转向了对命运的探索与追问,人生的悲观论或许要“拜赐”于叔本华、尼采还有弗洛依德,他们的哲学、心理学为长期陶醉在“社会进化论”里的人们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同时亦开启了认识世界的一个崭新的窗口,人们由此发现了人性欲望的黑洞,以及在这个黑洞中隐藏的全部秘密。这一切思想成果给予了随后崛起的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以极大的启示,他们在艺术形式上的反传统与其说是一种造反运动,不如说是因为一种新思想的诞生使得他们找到了得以表达自己认识的途径,而这个途径只能通过离经叛道的艺术手段来予以表现。

《蓝胡子公爵》无论是戏剧形式,还是对人性的认知都是新颖而陌生化的────由此会在与观众的交流上构成一种疏离效果,观众会蓦然间感到不适应,不知如何读解,而这正是现代主义者需要寻求的艺术效果,唯此,观众从以往戏剧性的因素中抽离出来,并产生了惊异,而惊异正是新思想诞生的前夜,由惊异便会带来思考,而思考的终极趋向自然是对作品在投去惊异一瞥之后的领会。我还要强调一句,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通常会将作品的主题意义变得多义且暧昧,而不是一如传统现实主义作品那样明晰而确定。

我们置身的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不也是充满了晦暗不明的内容,暧昧而多义吗?当我们试图对一种现象道出它的意义来时,我们是否由此而发现,在我们得出结论的另一个向度上可能还存在着另一种解释与意义?一句话,这个世界本身就充满了不可知的人生与命运之悖论。

《蓝胡子公爵》盘据在我的脑海中为时已久,那个迷团象雾一般地让我迷惑,同时也在吸引着我,我试图用我的方式来解答它,或者它终无可解;于此,我写下此文,试着用我笨拙的笔,去探寻那个迷雾般的剧情中隐藏着的思想的密码。

我找到了吗?

 

                                 2012/9/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