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新小说出中文版了,可当我看到发布会是由几位常识推手力荐的,我对小说的水准开始表示怀疑。这几位毫无鉴赏力的推手们除了会对拙劣的《小圆圆》廉价力捧之外,似乎对文学乃至文字的美感毫无知觉,我们只须读读他们自己的文字就知了。我们纯正的批评家们在当下的情境中真不该再缺席了。
朋友当晚送来了村上春树的《1Q84》,我匆匆地翻了起来,证实了我事先的判断,这是一部注了水的劣作。我不知是不是翻译的文字水准所致,文字居然如此之差,差到不忍卒读,乍一看竟像是大学刚毕业的稚嫩之作,毫无文字美感,倘若是翻译所为,真可谓制造了一部村上的“颠峰劣作”,而非杰作,译者太愧对村上了。
以上是我昨日在微博上发出的短文,不用说,都是关于刚被“隆重推出”的村上春树小说的一番议论,在我看来,如此这般愚弄读者的小把戏是该休矣了。
出版社作为一个商家,竭尽全力地推销自家的产品似无可厚非,骗人有术不是向来是商家的诡计吗?可是让我“厚非”的是跟在商家背后鼓噪的“常识推手”们,他们利用自己那点不足挂齿的所谓“影响力”,摇唇鼓舌地将一劣作打扮成“颠峰杰作”────这太可笑了,以此便可看出这颇哗众取宠的“推手们”有恃无恐到了什么程度!他们真的以为明眼人都在这个无聊的时代丧失殆尽了吗?
最可笑的是其中的一位“推手”,居然号称过去根本不耻于村上春树的小说,而是听说了村上的私人生活的检点后,这才对村上小说有了感佩。
但凡读过村上的成名作《挪威的森林》者,均会对这部真正的惊世之作生发出一份感动或感慨,在村上的这部令人难忘的小说中,展现出了一种颓废般的凄美,那种现代人的面对时代的迷茫、忧伤、哀怨乃至阴郁如迷雾般地挥之不去,都会让人流连忘返,以致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一个心结,一种温柔而又纯美的忧伤。许多读者由此而成了“村上迷”就不难理解了。《挪威的森林》由此亦成了一个时尚符号,因为它极富典型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迷惘与困惑,以及他们无从逃避的命运的困扰与恍惚。
这就是《挪威的森林》畅销的奥秘。
可那位“推手”则对此毫无感觉,它说明了什么?当然无庸置疑的是“推手”自身就是一个对时代对生活毫无感觉之人,这从他的麻木僵硬的文字中便可辨认一二,所谓对“常识”的推崇只是此人在变相的背书,而书中所散发出的精神与思想他只是囫囵吞枣的一知半解。我们的所谓“知识阶层”似乎从来充满了这一类人,在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这亦不难理解,只是让这样的人来充当“引领者”是时代的悲哀,因为真理被“常识”遮蔽了,在貌似雄辩的言辞之下,是苍白而又空洞的思想,真理则在“常识”的咆哮中发出哀鸣之声,可是忙碌的现代人是没有时间倾听这份悲号的。
警惕常识,因为惟常识距离真理最远。为何我要如此之说?是因了一无所知是可以在上面填加最绚丽之思想色彩的,而一旦人被“常识”所沾污,并视此一“常识”为真理之替身,那么这片污迹便难以被清理了。
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充斥着这类真理的“伪说”,充斥着空洞而又被扭曲的“常识”,充斥着巧装打扮粉墨登场的滑稽表演,而纯正的清洁的真理总是“不在场”,但它躲在一旁在发出轻蔑的冷笑。
回到村上春树这一次被隆重推出的《1Q84》,无论商家如何盛誉为“巅峰杰作”,而在我看来,一部毫无语感的小说能称为“巅峰”乃至“杰作”吗?
文学的本性在于语言的表达与叙事,这种文学之语言首先是须富有美感的,它并非是那类廉价的造辞之美────那是操着学生腔的庸人们干的,文辞之美是一种富有韵律和节奏性的语言,它们或简约或繁复或内敛或激情洋溢,江山浩荡固然壮美,而小桥流水亦不失一种别致的文学境界,但独独不会是如此这般的呆滞与麻木乃至毫无语感之文字。
从此意义上说,《1Q84》只是一部村上春树的“巅峰劣作”,但我情愿相信此“劣”并非来自于村上本人,而来自那位自诩为“学者”的译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