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来了》:一个惊悚电影的奥秘
(2009-12-17 21:33:45)
标签:
文化娱乐杂谈 |
很长时间以来,看碟已不再是我业余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事项了,原因很简单,自本世纪伊始好电影实在太少了,中外皆然。偶尔有几部好尚可的,亦属凑合,印象中德国的《窃听风暴》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无奈之下,只好看看老片子,它会让我缅怀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纯粹的电影────当然,我指的艺术电影,至于商业片,亦以为过去老片子为好,比如《勇敢的心》、《角斗士》等等。
但我还是会去买碟,虽然数量见少。几天前去了碟店,埋头选了许久也未见值得拣的碟片便有些沮丧,碟店的服务生这时在我耳边唠唠,竭力推荐美国电影《死神来了》,我瞅了一眼封面,觉得像恐怖片,便告她我向来不看恐怖片。她问为什么?我说看了害怕,而且不喜欢那种一惊一诈的感觉,还有其中魔鬼的造型。可她仍在买力地劝说我买下,并一再说肯定好看。
很多人都说太好看啦。她说。是吗?我怀疑地看着她。她笑说:不信你看看就知道了,一共有四集。经过一番犹豫,我信了她,买了一二三集,说:我信你一次,如不好你可在我这失去了信誉,她笑得更欢了:行,她自信地说。
前天晚上,我看完了第一集,果然不错,虽属恐怖一族,但真能让我看进去。再看二三集,依然吸引着我,其实故事的模式完全一样:一位年轻人突然在出行中预感到了不祥,接踵而来的是完整的死亡影像在头脑中纷然而至,于是在惊叫声中下了飞机(每一集)、下了汽车(第二集)、下了过山车(第三集),但死神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他们的追逐,依然按照他们出行时所处的位置次序发生“意外”。
确实,由于情节模式的完全雷同,看第三集时便有些视觉疲劳了,但还是有惊心动魄之感。这时我就在想,是什么让我津津入味地看下去?明明是一部虚构的故事,又为什么让我如此为剧中人物的命运牵肠挂肚?
商业片自然有商业片的基本规则,或者说,虽然它不在人生的主题和现世的生活困境中将人性的真相予以揭示,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之后,顿悟人生的某些真谛,从中受到启示与启蒙;商业电影走的是另一路径───一路走的是制梦,让观者在影像营造出的梦幻中暂且忘却人世的苦恼与烦闷,另一路便是紧扣人性中的某些“隐藏”的心理,以一个足以唤醒此一心理的故事将这一“隐藏”诱导出来,使你无从躲藏,只能在它一再地逼视下产生惊悚的效果。恐怖片便属此例。
《死神来了》在片种上属于恐怖惊悚片,它要激发的是人对死亡的恐惧,虽然这一恐惧寻常看不见,并被躲避死亡的观者将其“冰冻”且“隐藏”在了潜意识的深处,但正是因了这份被冰冻的“隐藏”,让片商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商机,和有可能使观者在一个被封闭的“黑匣子”(黑匣子般的影院又让观者在集体性的观影中获得了安全感,所以被惊吓成了一种体验性的满足)里让这一隐藏之心理获得最大的刺激性。所谓观者如云正是因此而来。
《死神来了》在结构上是讲究的,虽然模式一成不变,都是先有一位先知先觉者,都是这位“先知”的及时逃离避免了一场死亡的劫难,但随后是死亡笼罩下的惊悚,以及因他(或她)的“先知”幻觉而侥幸逃脱的同伴的一连串的死亡惨剧,它在极大的唤起了我们的惊恐之后────寻求心理刺激是现代人的一个典型特征,虽然谈不上是“变态”,但亦属一种奇怪的现代症候,又让主人翁在一种“顿悟”的帮忙下避免了死神的追杀,这又让在惊恐中惶惶然的观者嘘出了一口气,犹如他本人逃避了一次死神的纠缠────这便是商业电影的一大“阴谋”,它刺激了你,又让你在强度的刺激下获得一次身心的解脱,由此而让现代人缓解了来自现世的压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