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与追问
(2008-12-20 20:27:55)
标签:
杂谈文化随笔/感悟 |
几天前的一个深夜,我难以入眠。或许是第二天就是我的新书发布会,让我一直处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中?
我并没有为出了一本书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那不是我,我是真的在想自己未来的人生,同时,我亦在感受着此刻的平静如水,连我自己都颇感错愕。
我并没有说我已然做到了荣辱不惊,这是一种境界,我所渴望抵达的境界,可是我只能对它高山仰止。我知道这于我仅仅是一个开始,我根本无法预知后面等待着我的是什么,所谓路漫漫而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我是有些意外,因为我个人原想着面世的《遇》能不让人耻笑已是万幸,我自己在写完后的校对中有一种无地自容之感,因此,任何呼啸而来的赞颂之声必然会让我惊异、愕然。
不能说我没有最初听到“意外”之赞的兴奋,我是俗人,世俗的那些快乐我亦有,只是我能很快冷静,迅速转化为对自我的认知。倘若要追问我的兴奋缘何而至?那么,我以为是它给予我了以信心和力量,此前,我一直怀疑我是否能写出一部象模象样的小说,因此写作的过程亦是自我怀疑及折磨的过程,现在看来我做到了!没有辜负如何能不让人兴奋和激动?
所以发布会召开的前夕---那个寂静的夜晚我失眠了,我一再地回想起自己的昨天和今天。
我起来按照失眠后的惯例打开了电脑,随意游荡,然后,点开了我的博客。
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了一条留言,它蓦然间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情真意挚,且让我深思。我反复看了几遍,我在琢磨着这个年轻的“80后”,在留下这弥足珍贵的留言时的心境,以及她随后的人生:
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想我应该看不到《遇》
但是在刚刚的两小时里,心跳一直起伏不定甚至忐忑不安
很多报道都是在说《遇》是写给80后看的
很多年轻人说王老师很了解80后
可是我知道,说话的人一定不是80后的人
因为这一代人已经很少会有人认真地、至少完整持续地读这本书了
就像对待我们自己的人生一样地浮躁和浅薄
我们不知道《万历十五年》只知道《明朝那些事儿》
我们不知道肖斯塔科维奇只知道周杰伦SJ飞轮海
我们就是那些“挤进酒吧用手中仅有的铜臭来强装门脸”的一代
我觉得看完后好像找到了走散已久的自己,可却很陌生
新浪上尚未连载完,希望早点看到后面的篇章
还是觉得,这不是写给80后看的,这其实是一部连放纵都透着认真的作品
这不是80后会看的
嘿嘿 我是早熟型80后!
但是在刚刚的两小时里,心跳一直起伏不定甚至忐忑不安
很多报道都是在说《遇》是写给80后看的
很多年轻人说王老师很了解80后
可是我知道,说话的人一定不是80后的人
因为这一代人已经很少会有人认真地、至少完整持续地读这本书了
就像对待我们自己的人生一样地浮躁和浅薄
我们不知道《万历十五年》只知道《明朝那些事儿》
我们不知道肖斯塔科维奇只知道周杰伦SJ飞轮海
我们就是那些“挤进酒吧用手中仅有的铜臭来强装门脸”的一代
我觉得看完后好像找到了走散已久的自己,可却很陌生
新浪上尚未连载完,希望早点看到后面的篇章
还是觉得,这不是写给80后看的,这其实是一部连放纵都透着认真的作品
这不是80后会看的
嘿嘿
以上是这位小朋友的原文,象一首即兴写下的小诗。不是吗?但却能让我在这首如同流水一般的小诗中依稀看到了某一类“80”后的足影,及她们的成长轨迹。
我想告诉这位不知名的小朋友,并非所有的“80”如斯。我在写完这一篇小说后遭遇到了许多的“80”后,我惊讶的发现,她们不旦看书,而且爱书,只是现如今让她们失望的书太多,以至让她们与书渐行渐远,但她们的心却随时准备着响应好书的召唤。我还想告诉她,我的书并非仅是写给她们这一代人的,我是写给所有与我一样的心灵流浪者。
就在两天前,我分别见到了两位“80后”的记者,嗣后,让我感慨万千。她们喜欢我的书,其中一位告诉我读书的那个晚间,她失眠了,小说给她留下的印象挥之不去,最后只有用安眠药强迫自己睡去,因为第二天还要上班。她们都给我讲到了她们自己的人生。我很高兴她们仍行走在路上----一个通往自己理想的路上,虽然历经挫折和坎坷,虽然曾经失望甚至绝望,但毕竟她们坚持下来了。
我劝说其中的一位小朋友,我说写我不必那么较劲,我说好意我心领了,她在信息中回复我说:”我写您,不是为您书的发行,不是刻意和自己较劲,不是为了领导的不批评,仅仅是为了给世界提供一个温暖的样本。“
我无语了。
我此刻的心境是温暖的,因为有那么多通过我的小说理解我,并由此通达她们自己人生之路的感叹,这是对一个作者最高的奖赏,我是该知足了!
同为“80后”的一位戏剧博士今天亦发来信息:“您的作品让我想到了许多文学经典,看得我开心和重建信心,总觉得《遇》里有种悲悼,一切反思皆需勇气。”
我还要提到阳光卫视的主持人庄婧,一位颇具风采和知性的女孩,当我询问她看完我的书后的感受时,她的回答是: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我说凡涉自己的事情都让我困窘。她说,我想想。
结果,在我的新书发布会上,她带着她的小小剧组出现了。她说,你问我读后感,我就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吧,我要将发布会的素材拍下来,再请你去我的读书栏目聊聊你的《遇》,这就是我的感受。我感动了!
我一点不否认我的野心是重建文学的尊严和风骨,我想让它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品格的小说文本,但最初以为我没有完成这一赋予自己的使命,现在看来,或许我的文字真的没有辜负我的苦心孤诣。
那天新闻发布会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社长张秋林发来一位在场的记者发给他的信息:“好小说基本就是归纳不出什么中心什么主题和主义,但看完之后可能心里会长叹一声,很可能还会觉得堵得慌,然后偶然间会想到中间的某个场景,或者主人公的某句话,这就是我心中的好小说,这本书可以达到这标准啊!”
我想起了我当兵时,有一次到一位军区的首长家看内部电影,那天抽调的是一部前苏联的爱情电影,只有上集,我还记得其中的一个场景,两个相爱至深的情侣,因为一个小人构陷出的误会,彼此走向了最后的抉别,男人走出了女方家中大门,大门无声地关上了,男人靠在了大门口,他显然希望那个恋人能再次打开大门,可以没有,大门紧紧地关闭着,就象关上了通往幸福的唯一通道,而此刻他不可能想到,那个恋人,正紧紧地背靠着大门,幻想着再次传来的敲门声,泪水长流。
我的心在那一刻揪紧了,心中有一股辛酸的滋味在翻滚,感到了人生的悲苦和一种悠远的苍凉,那里面的爱情让我刻骨铭心,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那时我才十七岁,我甚至直到现在还在反复回味着那部电影予我的感受,以及猜测着下集将有可以发生的故事(可惜我不记得了它的名字,我一直在寻找着这部电影,我想知道他们最后的命运),我忘不了它,它可能是我一生中给予我的心灵重要影响的作品。
是的,我那次的感受如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便是:”心里堵得慌“。
我不敢想象我自己的作品亦通达了这种艺术魅力,但我真的很感动,这些真正读懂我的人,她们又是这样的年轻,正如一位小朋友在采访时告诉我的,王老师,你需要有人懂你,你需要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