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心得:说说关公兼及“忠”“义”(续)

(2007-05-31 08:25:35)
分类: 评论

    接下来是曹待关公“礼之甚厚“-----小说将之发扬光大,以致关公在曹营被奉为上宾,大宴伺候乃为常事,甚而,曹操将掳获的吕布的坐骑赤免马也一并馈赠于关公,再赠以红袍及美女若干,可见情义之深之重,从私心上说,显然想留住这位骁勇的大将军。

    所有这些情节的描述,均出自史书“礼之甚重”,虽然添油加醋也犹在情理之中,关公刀劈袁绍的大将颜良也可见出其为曹操两胁插刀,出手以报大恩----尽管那时袁绍已与刘备结盟。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刘备)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

    这便是历史上关公的为人,他与刘备歃血为盟在先,情同手足,“恩若兄弟”-----《三国志》的此四字,在小说中演化为“桃园结义”,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传奇”,但曹操对他的礼遇亦待之以厚,于是他要先为曹除“敌”以图报恩,然后情之所尽,便可再度追随先主刘备而去了。

    小说写的是关公携带着皇嫂二人悄然上路,可事实却是“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其中并未谈及皇嫂之所踪,乃为关公一人所为。

    “千里走单骑”的传奇,说的便是关公“亡归”刘备的一路艰辛,此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何等壮怀激烈,义薄云天,凡看过《三国演义》者无不为之动容,真可谓是传神一笔,关公的生动形象也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了。

    可史实中这一路千里之“单骑”乃为杜撰,查无实考,

    史书只说:“……而奔先主于袁军。(曹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之。”

    曹操并未设关阻道,更没有独桥相送一节,史书中的曹操已然晓知大义,关公一身正气,不独为财色所惑,追随先主而去,乃为义而行的真君子。

    但在小说中,“桥头送别”的描写也可堪称一绝。

    曹操获悉关公已去,循迹追来,在桥头与关公相遇,于是再度挽留,关公不从,执意要走。曹操知关公去意已定,彼此终将一别,心绪怅然,于是再赠战袍予关公,以表厚义。

    关公立马桥头,凛然不动,只是刀挑战袍绝尘而去。

    再读《三国演义》时,我不知为何竟被关公立于桥头,刀挑战袍一段迷住了,我掩卷思索良久,静静的琢磨为什么这一细节竟能让我心潮起伏?

    那时坐在窗前。窗外皓月当空,星光璀璨,大地尽染雪霜之色.夜已深,喧嚣之声如同被沉寂的土地无声吸呐,归尘入静。我喜欢这样的月夜,它给予我静思的可能,如果说人真有禅定一说,此时正是良辰。

    我在追问,关公为何不下马接袍?古人知礼,理当受之如仪。虽然小说对关公此刻的心理未曾提及,仅仅一笔带过,而我却在为之激动和感慨?

    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醍醐灌顶般地明白了,关公确乎无法下马,因其为一凛然的义士,刘备对他恩重如山,而曹操待他亦情深义重,这是个两难的抉择,一义一情实难选择,于刘备负有“义”的担当,他无以背叛,于曹操又有知遇之恩,他也无以回报,如下马,他实难面对。这位顶天立地的汉子,此时的内心深处,该承受着多大的挣扎?多大的难言之隐?是的,我在猜测,如翻身下马,他能再次拍马而去吗?忠义难以两顾,此意古难全。

    可他没有,他只是刀挑战袍,绝尘而去。我却感到了那份小说中未表的沉重,那份男人与男人间的惺惺相惜,以及无言的默契和理解。

    我接着又想,为何在《三国志》中区区千字的小文,居然可以极富想象力的塑造出一位义薄云天的人物?并且让关公成为中国历史上“忠”和“义”的象征?

    皇家推崇关公乃用尽其“忠”,当然是为了宣扬关公的“忠君”思想,以维护他们的至上权威,而民间百姓却高祭起“义”的大旗,而是为了匡扶正义和珍重情义。

   “义”在中国亦为信守然诺,为朋友肝胆相照义不容辞,且一身傲骨,不畏权势,却御“义”而行,凡事重情重理,正气浩然。

    在漫长的苦难中,中华民族用自身创立的以情义为重的伦理,维系并凝聚了这一文化共同体,并将其升华到一个至高的人格境界。正因为在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这样一种高贵的精神,并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诞生了关公这一力拔山兮的光辉形象,才有了《三国演义》这一千古不朽的小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光照万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