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陳凡給北京80㎡青年攝影沙龍淩飛的兩封信

(2017-07-25 00:49:21)
标签:

教育

历史

良知

情感

文化

分类: 攝影與影像


創作通訊

陳凡給北京80㎡青年攝影沙龍淩飛的兩封信陳凡給北京80㎡青年攝影沙龍飛的兩封 

第一封信 

飛君:

  今年春節前夕,曾與你交談過有關現代攝影觀念的若幹問題,由於時間匆忙,我們彼此未能充分交換意見。現在又都忙於創作,雖然我們偶有唔面的機會,但暢談總覺得有限。我想,還是以筆代話,倒也能滿足“一吐之快”罷了,請多多指正。

  攝影創作同其他藝術一樣,也有它自身的一個複雜的過程。我們都深有體驗,尤感它多麼需要擺脫一些傳統攝影觀念的束縛,使創作的感覺、感受和經驗上升到應有的美學品級上去。

  有關畫面尺幅給定量大小和給予觀眾的刺激衝擊力的強弱,就是其中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相同鏡頭的調焦,來自人眼視感調節的啟示。可見人眼的生理構造,對攝影術的產生和發展,有多麼至關重要的意義。

  就是到了今天,攝影仍然離不開人眼功能的作用。離開了人眼,現代“電眼”的能量再大,也無法創造出成功的佳作來。

  當然,從一般攝影觀念來講,我們又不是在強調人眼對攝影的作用,而是說要“用鏡頭觀察世界”,這無疑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強調用鏡頭觀察世界,是強調畫面框架構成的作用,是強調攝影者捕捉客觀體的造型表現能力。

  而畫面框架構成和造型表現能力相加,便聚合成為傳達給觀眾的最終成像結晶體。這個“成像結晶體”經過了形像資訊源到感受資訊宿的運行軌跡,經過了攝影者主觀意念到客觀再現的過程。而它的反作用,又產生了強烈的回歸作用。

  回歸,並不是簡單的反復,它是形成新的主觀意念的回歸,它是對本源的多層次立體化認識的回歸。問題就在於如何使這種回歸具有更為豐富的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

  從形像資訊源到感受資訊宿,從作品原發客體的體現到觀眾內在的反思效應;再由觀眾內在的反思效應,投注到作品原發客體的各個刺激點上,它所造成的審美和認識價值的主要基因,無疑脫離不了作品本身的形象內容。但,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外化,其衝擊力的強弱,究竟還在於什麼呢?

  現代攝影,由於造型語言得到了新的開拓,由於它已與傳統的攝影觀念產生了分裂和質變。因此,無論從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開放式的發展,它包括了對普通人及他們生活的表現,注重人性的本質意義的揭示和心理活動的刻劃,注重大自然返樸歸真的哲理內涵,強調創作的假定性以及不完整構圖的作用等等。總之,現代人的生活觸及面和思想觸及面,是明顯的深了廣了自由得多了。這主要是因為現代人的思想觀念的更新。因此,創作的開放式發展畢將導致現代人對美的認識的變化,對攝影作品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的變化。

  而開放式的發展,正包括著作品畫面尺幅大小的給定量,它直接關係到現代人欣賞作品的心理衝擊力的強弱。

  傳統攝影觀念所形成的作品尺幅,具有相應的限定性,而且在各種類型的公開展覽中,對具體作品的尺幅,都有極為嚴格的統一限定。它十分強調展示作品尺幅的規範化,認為這種統一尺幅的劃定,是協調展廳完整性所要求的;認為劃定統一的作品尺幅,將便於觀眾去欣賞;甚至認為,劃定統一的作品尺幅,可保持展廳安寧寂靜的環境氣氛。時至今日,這種尺幅的傳統說法占統治地位。

  在我們進行創作中,大家常愛談論“以大觀小”和“小中見大”的理論,這自然是沒有錯的,但幾乎很少有人認真研究過作品尺幅大小,給人們帶來的美學意義。

 飛,我很喜歡你與張旗共同創作的《同構》這幅作品,記得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時,就很觸動我的心靈。但,我總覺得24寸的尺幅是太小了,若能再大幾倍,將會收到極佳的藝術效果。而你的另一幅作品《男子漢的週末》(見《現代攝影》1984年第1期)倒可以放成12寸掛在展廳裏。一個是展示地球(以長城作為象徵)和宇宙日月的時空觀,另一個是表現男人從事家務勞作的時空觀,因題材給予的形象內容不同,作品畫面尺幅的大小當然就不能劃一。

  人的生理機制和心理機制,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完善起來的。無論是生理觸動,還是心理感受,都具有對外界客觀體資訊傳遞的能力,而只有準確,資訊才有價值。

  就攝影作品而言,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1)形象內容資訊傳遞的準確;(2)畫幅尺度資訊傳遞的準確。那麼,與觀眾產生的直接交流,即給予觀眾的心理衝擊力的強弱,才有可能獲得切實的感染作用,而對觀眾取得的反思效應元素就會積澱得深厚。

 攝影藝術的放射性發展,不僅引起了專業攝影家的竟相追逐,也同時引起了廣大業餘攝影愛好者的傾慕和追求。人們對攝影觀念僅僅滿足於傳統的審美法則,已經感到很不夠了。

  人的生理機制和心理機制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完善起來的。無論是生理觸動,還是心理感受,都具有對外界客觀實體資訊傳遞的能力,而只有準確,資訊才有價值。

  就攝影作品而言,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1)形象內容資訊傳遞的準確:(2)畫幅尺度資訊傳遞的準確。那麼,與觀眾產生的直接交流,即給予觀眾的心理衝擊力的強弱,才有可能獲得切實的感染作用,而對觀眾取得的反思效應元素就會積澱得深厚。攝影觀念的更新,是時代和文明的召喚!

  這次與你談及了更新課題的一種,也可能是偽說,不妥之處還須請你賜教。

  祝好!

                                          陳凡

                                    198545日於北京城西

第二封信

   飛君

  上週末,你拿來自己創作的幾幅黑白作品給我看,想讓我能談談意見。說心裏話,我是很喜歡你的創作風格的,在宣導黑白的攝影藝術上,你做出了應有的成績,在青年朋友們當中,留下了很好的評價。

  你的這幾幅作品,我看過後,就像一種強化的心理激素,使我亢奮,尤感《和平》和《回憶》甚佳。你始終在尋求一種生活純的感覺,這種感覺滲透了你的激情、愛與恨,積澱著你從生活中感受和經驗來的人性的頌贊與鞭笞。在表現青年人題材上,有自己的獨道之處。

  人性善,還是人性惡,這世俗的通理,這公論的人德,已錘煉了千年,也爭論了千年。我們的藝術品當然是揚善懲惡的。

  你在《和平》中,刻劃了一位腦體分離的少女,手托著一隻鴿子。我從畫面框架所給予的外在形象內容和內涵思想的傳達中,獲得了這樣的感受資訊,那就是:和平始終與純潔、正義相連,和平又常與災難(如戰爭)、邪惡相隨。物態從客觀存在常體演變成為主觀造化的異體,腦體分離的少女是變異的物態,手托鴿子正好揭示了和平的不穩定,說明和平的非永恆性。少女的變異,在人們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震動,似乎在告訴人們,當心底善良的少女的正常思維受到破壞時,她留下了創傷,留下了怨恨和失望。但,創傷是可以醫治的,怨恨和失望應該是暫時的,因為,分離了的少女的主體形——一付腦和一雙眼,並沒有停止思考和審視。看得出,這正是你的思想主旨的依託和移借。我相信,你也正是把作品所要表達的本質,賦予給這個分離的主體形上了。結論是什麼呢?我相信,觀眾會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解答。

  我感謝你給觀眾,特別是青年朋友們提供了這樣的作品。

 飛,我現在有一種難以抑制的興奮感,使我的心很難平靜,那就是更年青一代人的掘起。他們固然少經歷而缺乏多種生活的經驗,但,他們的目力敏捷,善於思考,這常常是老中年所不及的。現在的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資訊交匯的時代,青年人完全可以自立於社會之中來主宰自己的命運。由於他們的敏捷是現代人的敏捷,他們的思考是現代人的思考,如何為他們提供息息相關的作品,這應是我們的責任。青年人在以新的自立觀念、勞作觀念、競爭觀念、社交觀念、消費觀念、時間觀念、審美觀念、道德論理觀念追求文明的、科學的新生活畫面。

  現在看來,對青年題材創作也需要從觀念上更新,僅僅滿足於一般性的表現,顯然是不夠的,而恰恰這樣的作品居多。解決畫面構成觀念是很重要的,我們應突破傳統的敍述式(客觀再現的)表現形式,大膽採用開放式(以主觀意念再造客觀)表現形式,去開掘、去理解、去反映。現代的青年正因為是多思的青年,他們自然對“白開水”作品沒有興趣。

  你的努力是可貴的。好,就談到這裏。


                                        

                                   198555日於城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