闗於徐志摩和林徽因
(2016-07-17 10:10:47)
标签:
历史良知平等人格尊严 |
分类: 隨筆 |
闗於徐志摩和林徽因
觸摸徐志摩的靈魂
你要發見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與他單獨的機會。你要發見你的真,你得給你自已一個單獨的機會。你要發見一個地方(地方一樣有靈性),你也得有單獨玩的機會。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她的長髮象棕黑的馬尾她的面龐象十五的滿月一對深沉的眼睛對我說要在那遙遠的地方相約。
——行未《艨朧》
戀愛,歡欣,自由——辭別了人間,永遠!
(徐志摩:《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
(陳帆:《夕照的海》)
2008年12月25日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見
脫開現代都市的高廈街區囂燥,行走在舊有的胡同裡仍可感到一些難得的寧靜,那點滳的殘痕,在殘院花徑間或已長成綠蔭大樹的秋果垂掛著,讓你停下步兒來張望顧盼不免會想些時代久這的故事,北京與上海一樣文化名人留下的故居舊址仍然依稀可尋。
近深秋了,栆兒柿兒和其它的秋果還能在胡同深處見到它們的芳影,一切都大不同普日的濃烈,然而一磚一瓦或薦殘牆院內的果樹伸展著老邁的身軀,仍無法掩飾自已個迎爭生命的不屈。地上己有片片滾動的落葉,秋風已涼多了,吹在面脥上便覺著香山的紅葉該登場了。
突然間見一時尚少女擦肩而過,由不得側過身子瞅她漸去的背影消失在胡同的盡頭,我下意識覺著這青年女子的步態好像年青的林徽因似的,讓我思忖不甯,時光時光真的太不過思尋了,這遠去消失在我眼中的女子怎麼會是林徽因?不知辰地我的雙眼潮潤起來,心中有說不出來的深味,是苦是甜都無法說清,天色蒼蒼茫茫,是北京的秋色,一大群鴿子從那邊的果樹梢間飛速騰空越起,在我的頭頂上空盤懸飛舞,這當兒心好依拉回到久遠的那個年代……
人何以要活著?人怎樣對待愛情與友請?這兩個命爭不休的話題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喧鬧了百年不止,可人活著總在為命爭厭擾困撓,我漸漸進入一種不能自我言說的孤單,便轉折返回了住所,在書案前我在靜思:看望一下林徽因吧,她或者會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是關於些什麼?是想再一次應證林徽因的新女性形象,林徽因的愛情與友情和她在文學上的成就。
近幾十年來文化界和影視界的不學無術的炒作者,竟把林徽因歪曲得不成樣子,那真實的林徽因是一位怎樣的女性?
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介紹說:“在北京有線電視臺播放了20集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劇情是詩人徐志摩的兩次婚姻以及同我母親林徽因之間的所謂‘愛情故事’,這個‘愛情故事’完全是虛構的。徐志摩去世時我年紀還小,但作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女兒,我很瞭解徐志摩同我父母之間關係的性質。徐志摩是我家兩代人的朋友。他曾經追求過年輕時的母親,但她對他的追求沒有作出回應。他們之間只有友誼,沒有愛情。因此我不能忍受像這部電視劇這樣胡編亂造,將一個虛構的庸俗的‘愛情故事’強加給她。林徽因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綜合影響的一個新女性,既有大家閨秀的風範,又有詩人的超脫氣質。她的思想非常活躍,擅長用語言表達觀點、感情和情緒,有時很鋒芒。她待人真誠,從不矯揉造作。她的‘靈魂之窗’是她的眼睛:清亮靈秀,有深邃思想的光彩。”
我很敬仰林徽因對待人生的態度,那是畢生在求真求實的人生態度。我也很理解林徽因對待愛情與友情的分寸,那是她畢生所信守的誠與度的分寸。我同時敬佩林徽因在文學上的造詣和情感的真純,那是她畢生追求為夢和心靈的抒展。
當今的時代大不同昔日的時代了,但人格的完善和學養的修行都是不會變的。我之所以敬重林徽因,首先是因為她做人的聖潔和真純,從始至終都絲毫沒有變過。人品和人格是永運不可辱的,這就是被稱為才女的林微因的可貴可敬。清華大學對她的評價是:“林徽因,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知識女性,她的家庭出身和敎育背景使她的價值觀和感情方式傾向于西方文化。她的父親林長此和她的丈夫的父親梁啟超都是新派人物,對於西方文化有深厚造話。她從小在敎會學校讀書,不僅只是學得一口流暢英語,而且是一整套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說她是‘一代才女’,也只是說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革和‘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創先的時代氣氛,解放了她的才華,使她看上去那麼輝煌和那麼幸運。林徽因身上當然有中國文化固有的傳統,因為她畢竟生於斯,長於斯,用漢語寫作和思考。然而她的感情故事是西方的,而感情故事是一個人最深暴潛在的故事,理解這些背景,對於把握林徽因的文學創作有很重要的意義。”
林徽因是卓有成就的建築設計師,她敬業一生是有口皆碑的,而她在文學創作上是一種“個人化寫作”和“女性主義寫作”。清華近代史家評介說:“這就是說林徽因當年創作的作品,在今天不僅沒有過時,而且獲待了輝煌的生命力,甚至是個潛在的榜樣。”而林微因的文學創作主要集中在詩歌上。
談到詩就要聯繫一個核心的追求所在的問題,臺灣詩人餘光中是否也有這個“核”的問題,他一生已寫了上千首詩作,他說這個“核”就是鄉愁。餘光中評介說:“林徽因的詩也有這樣一個‘核’,我以為這個‘核’就是抒鳥一位深受西方文化薰陶的新女性在愛請中的體驗和戰長,從而探索愛情在生命中的意義,詩在人生中的地位。”據清華校園史料有關林徽因的記載,林徽因曾在一些通信中談過不止一次,她說:“人活著的意義,基本的是能體驗情感,……一卜卜!公一,沒有情感的生活簡直是死!”評介者說:“她還說她的作品必須是從她的心坎裡爆發出來的,必得是迫切需要表現她才寫的,是她所發覺或熟知的,要麼是經過思考才瞭解到的。所以這些理會與體會,在今天都應得到明確的肯定,而且這也是深入理解林徽因詩創作的價值所必須的。”
林徽因,她仍在靜靜守候
陈又川
2008年12月10日
(注:文本中有插圖)
暗隨花神賞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