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香港透視(2)一家位於北京的墨齋畫廊慧眼獨運
HK陳凡(帆)

與北京墨斋画廊老闆雷澄泉(Christopher
Reynolds)
(1)编号:403551
作者:李华生 查看拍卖记录
销售状态:待售(不可在线交易)
库存: 1

售价:议价
(2)编号:403550
作者:李华生 查看拍卖记录
销售状态:待售(不可在线交易)
我在巴塞爾香港展會遲遲才結識的被稱為墨齋的墨齋畫廊位於北京草場地藝術區,是目前唯一一家專注於當代水墨領域的實驗藝術空間和學術研究機構。是我本人近年考察中國大陸所見畫廊中最具標高和拓展模式優秀的A級國際畫廊。
畫廊有份足以具有說服力的中文介紹,請閱讀:「墨齋是一家位於北京的畫廊和實驗藝術空間。當代中國水墨藝術發展方興未艾,令人振奮。作為對此的回應,墨齋的展覽項目旨在呈現並記錄一系列重要的藝術家如何在過去幾十年間,積極探究與發展紙、筆、墨這千年古語當代創新的無限可能性。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正吸引著國際上越來越多的關注。墨齋的使命即在於通過精心策劃的展覽項目向公眾展示最優秀的當代水墨,同時致力於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每一個展覽皆邀請學者、批評家撰寫學術論文、藝術評析,並出版英漢雙語書籍。墨齋的展覽與學術活動由藝術總監林似竹(Britta Erickson)博士負責主持。林博士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獲中國藝術史博士學位;2006年獲得富布賴特獎學金贊助在北京研究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現為獨立學者與策展人,居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帕洛奧圖。其曾為華盛頓賽克勒美術館策劃 《文字遊戲:徐冰的當代藝術》展覽,也為斯坦福大學坎特視覺藝術中心策劃過《邊緣:當代中國藝術家與西方的邂逅》 展覽。2007年,她還參與策劃了以水墨藝術為主題的成都雙年展。此後,又作為特約策展人籌劃了2010年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上海:城市中的藝術》展覽。林博士在當代中國藝術領域著述頗豐,已寫作了數部著作、論文和隨筆。目前她正籌劃一套關於水墨的叢書和系列短片《墨詠》。此外,林女士也是香港水墨會、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顧問委員會成員,及《典藏國際版文選》、《亞太藝術雜志》編委成員。」
在此,我本人要向墨齋的展覽與學術活動由藝術總監林似竹(Britta Erickson)博士特別致意。原因是我本人對美國斯坦福大學情有獨衷,在2006年-2008年間我在上海德國盛盟公司做內容總監時曾如此關注斯坦福,是與一位修研西方經濟的林蘭蘭博士的友誼,因為她在斯坦福讀博時,已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了,我們彼此都有許多的心靈溝通。固此,向林以竹博士致禮也實屬因緣所致。到北京我會討敎拜訪。
在我看來,該間畫廊便是:水墨與心靈的情愛現場。藝術家能到此來的便會有時空檔錯亂的魂魄之舞。或者正是一處行雲流水中深山林地的禪修道場。如果你能靜心去揣摸已在這墨齋空間住駐的藝術家之作。那麼,或許你有機會被引進他們各自神秘的幽門之裏……
而正在巴塞爾香港展會三樓展場露出真相的,就是1944年生的中國四川宜賓人李華生。他極其神秘但不傲既不瘋,又十分地平常。在墨齋畫廊的藝術家字典裏,有詳盡的關於中國當代山水畫藝術家們的准確介紹。在這裏我特別要在自已的評述專頁裏來談談李華生。
墨齋字典推介說:這個中國老男人「1944年生於四川宜賓,現在四川成都生活和工作。李華生是一位接受過傳統訓練的水墨畫家,他在書法、山水以及基於時間和過程而創作的當代水墨中追求心手雙暢。他的作品包括線格畫、抽象山水、攝影以及以水墨為基礎的裝置。」
並介紹:「李華生在進行抽象畫探索前,已經被廣泛地認為是同輩山水畫家中的佼佼者。曾參加過重要展覽,如中國美術館《十人中國畫展》(1981);美國八大博物館《現代中國畫巡回展》(1983-1985);香港藝術館、新加坡藝術館、倫敦大英博物館、德國東亞藝術博物館《傳統和創新:二十世紀中國畫巡回展》。在此期間,李華生還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密歇根大學、華盛頓大學(1987)以及新加坡國家博物館(1992)舉辦過個展。」
值得注意的是墨齋畫廊十分強調藝術家的經曆和心理狀態,這該是何等的重要。墨齋字典進而推介說:「李華生以‘解放’二字描述他在美國的日子。他不會英文,沒人知道他是著名山水畫家,所以他沒有社會、文化和曆史給予的任何壓力,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李華生回國之後,無法再用以往的傳統方式作畫。他過著隱士般的生活,不論寒暑,都定期前往喜馬拉雅山。中國山水畫家很少將喜馬拉雅山作為繪畫對象,李華生卻被此山的寧靜深遠所吸引。旅途中,李華生常留宿在西藏的喇嘛寺廟,清晨,僧人們有節奏的誦經聲使他醍醐灌頂。他意識到描繪喜馬拉雅山的方式不必局限於描繪山的外形,也可以記錄處於群山中的人的意識狀態。」
1998年李華生認為:描繪的不僅僅是外形,而要去記錄置於外形(山形)中人的意識狀態。被業界認定成為了「這一深刻見解」並「引導李華生開創了一種新的、前所未有的實踐方式:在有規律的冥想狀態中,他手繪出水平和垂直的線條,交錯組成為線格。用毛筆寫出的一根根線條,仿佛是藝術家在時間中所留下的心電圖,捕捉並記錄了身體、知覺、感受、情緒和思想的瞬間狀態。每一根線條都在心神高度集中的狀態中完成,這只有幾十年執毛筆訓練的水墨畫家才能做到。線條上任何微小的波動都是"氣"的凝聚和消散,體現出藝術家身體和精神的活力。」墨齋推崇他說:「李華生堅持這種實踐已長達十年之久。」
墨齋推介說:「從2000年線格作品在上海雙年展上贏得國際關注以來,李華生的這一系列作品幾乎成了各類當代水墨展覽,尤其是抽象水墨展覽中的必展品。李華生的線格作品曾兩次入選上海雙年展(2000,2002),並參加了廣東美術館《中國水墨實驗二十年展》(2001);廣州美術館《首屆中國藝術三年展》(2002);中國美術館《開放的時代展》(2003)、《水墨新維度展》(2013);深圳美術館《國際水墨雙年展》(2004,2008);深圳畫院《實驗水墨回顧展》(2005);上海美術館《形而上二〇〇五展》(2005);北京中華世紀壇《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06);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水墨再生展》(2006)、《水墨當下展》(2009);成都當代美術館《第三屆成都雙年展》(2007);深圳何香凝藝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氣韻展》(2007)、《收藏展》(2013),以及北京今日美術館《文脈當代·中國版本 展》(2007)、《水色展》(2009)、《中國式書寫展》(2011)。國際策展人和評論家高名潞已經意識到李華生水墨實踐的重要性,並將他的線格作品納入重要展覽,如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和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安德森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極多主義展》(2003);北京東京藝術項目《念珠和筆觸展》(2003);北京牆美術館、西班牙帕爾馬、巴塞羅那、馬德裏美術館 《意派:中國抽象三十年展》 (2008);北京今日美術館《意派展》(2009);廣東美術館、魏瑪康斯薩勒展覽館 《中國當代藝術展》(2005);首爾市立美術館《中韓當代水墨畫展》(2005);橫濱ZAMA當代藝術館《水墨敘事展》(2007);臺北市立美術館《形·意·質·韻展》(2008);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水墨藝術:當代中國藝術的今夕與共展》(2013)。 」
墨齋進而推介說:「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藝術史教授謝伯軻曾以李華生的傳統山水為主題,寫過一本專著《矛盾:藝術生活、社會主義國家與中國畫家李華生》(1993)。林似竹計劃繼謝教授之後,再寫一本專著《李華生:過程、心神、山水》,來研究李華生脫離傳統畫風後的作品。 該書將通過藝術出版商D.A.P.向全球發行。此外,還有一部關於李華生的紀錄片,收錄於林似竹導演,溫成拍攝的系列記錄片《墨詠》中。」

(3)编号:403549
作者:李华生 查看拍卖记录
销售状态:待售(不可在线交易)
库存: 1
售价:议价

(4)编号:403545
作者:李华生 查看拍卖记录
销售状态:待售(不可在线交易)
库存: 1
售价:议价

(5)编号:403544
作者:李华生 查看拍卖记录
销售状态:待售(不可在线交易)
库存: 1
售价:议价
墨齋充滿自信地公告:「在2016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中,墨齋畫廊很高興為大家呈現藝術家李華生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新作。收藏李華生作品的公共機構包括北京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芝加哥美術學院、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華盛頓大學。但他本人卻過著隱居式的生活,也極少參加商業展活動。對藏家、策展人和欣賞李華生作品的觀眾而言,此次展覽將是一次絕佳的機會來了解這位重要而神秘的中國畫家。」
我們有理由稱贊劉國松先生,同樣有理由稱贊李華生先生。那因為當代水墨卓有成就的發展來之不易。因此,我同樣有理由稱贊香港的世界畫廊和北京的墨齋畫廊。
在此,讓我感受到優秀畫廊内在管理凝聚力的强大,這是十分重要的。請聽聽墨齋畫廊的呼聲:「作為對此的回應,墨齋的展覽項目旨在呈現並記錄一系列重要的藝術家如何在過去幾十年間,積極探究與發展紙、筆、墨這千年古語當代創新的無限可能性。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正吸引着國際上越來越多的闗注。墨齋的使命即在於通過精心策劃的展覽項目向公衆展示最優秀的當代水墨,同時致力於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每一個展覽皆邀請學者、批評家撰寫學術論文、藝術評析,並出版英漢雙語書籍。」
2016年3月28日香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