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灵魂在生死两个空间边缘的表述

标签:
肢体语言太宇灵魂生与死文化 |
分类: 文論 |
肢体语言,灵魂在生死两个空间边缘的表述
陈又川
陈帆在纽约StaienZsland史丹顿島。
人生的过程,只是生与死的过程的演释。只是不断重复演释的无数个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片断而已。
而一个人的经历过往,无论多么具相、繁杂和曲折,都在进行中跌入模蝴状态,你无法周全的再现出全部细节,这是N个岁月都存在的事实,一种永恒的模糊。
小说,是一种解脱糊模的记忆补白,但没有灵肉相契的细节;传记,虽然在回叙一个曾经真实的人的故事经历,却已无法还原细节;诗歌,却用额外的生命形式在捕捉生命经历的记忆,反而接近灵与肉在一起的某个似与不似间的心灵感应。
当人们在研究肢体语言时,突然发见,它是N个人的生命体于“灵魂在生死两个空间边缘的表述”。这就告诉人们:对待人的生与死和N多人的经历与遭遇,要从超越传统的物种进化论(达尔文)和超越传统美学(尼釆)来认识今天的人类世界。明确地说,是不仅仅需要超越“已有的经验”,而且要从灵魂学新解与新的生命学说及太宇观,去寻求生与死的界域。
这个“生与死的界域”是洞察人的能量转换的太宇容量,它不可能轻而易举就显現给人类的普罗大众,于是艺术成了造化“呼唤”的表达方式,千百年来,实际上甚至从远古的图腾艺术,都始终在注重灵性的呼唤。所谓“灵性的呼唤”,即是;灵魂在生死两个空间边缘的表述。而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現,即是最能窥探人内在对“生死两个空间”奥秘解白的渴望。
人的灵魂,是附体肉身的,万万百百亿亿地周而复始,前生后世的灵魂穿棱,今人类宗敎经久不灭。从远古—当代—未来,人类既便科学进步巨大,但为何对太宇对人类的灵魂认识甚微?中华古代易学流传、传承至今,所讲“易学的交感化生说与艺术创造论”的核心,是:阴阳交合,周而复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仅如此而已,对天地无垠之状生命无垠之态仍无深见具析。
三千大千只显表相之固源,是太宇定下的法则。所谓混沌之意。是掩隐的屏障。为甚么会这样?隐,为太宇核脉,表相纵然无穷尽,但隐终为本源。肢体语言的发生跟这隐本源息息相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是象外之意。而这“意”的表現,在艺术造化上的外展,即是提示观赏者去悟“象外之意”。
广州肢体语言舞行者方声岚Zero的艺化造意,让我窥视到,她的前生是火星远古时代的智者,一个硕大寺院中的一位慧僧。她的呼唤,是一种留恋和回望,一般的观者无法窥视到她表述,是在生死轮回边缘中的表述。这种状态的宁静,是灵魂从生入死瞬间時宁静,再往后她又终见到什么?更是常人所无知。
但我推测有发光的空间,她从他回归到远古盛世文明的火星,他见到了返回寺院,见到了生身父母及亲人。这是一个极难得的回归。而这种回归,是通过方声岚Zero肢体修行获得的。她本人是否透彻其境,这是极奥秘的隐私。
因此,我撰文祝贺他(她)。我在前不久,有过一次死的经历,瞬间便起死回生了,但知道灵魂出窍,很宁静毫无任何痛苦。但仅此而已却未返回前世。方声岚Zero却做到了,所以我祝福她(他)。
201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