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值得推介的香港攝影消費引導的泰斗麥烽

(2014-04-17 17:23:37)
标签:

港深

大有

情感

善意

进取

分类: 攝影與影像

值得推介的香港攝影消費引導的泰斗麥

【陳凡按語】

 

熟悉香港攝影發展史的人,都知道香港有兩個很有名氣的攝影雜誌《攝影家》和《攝影畫報》,兩家雜誌的主編,都是我們很值得敬仰的攝影老前輩陳跡先生和麥先生,早在九七回歸前的港英政體時期,這兩刊對中國大陸攝影業的不少攝影人,都有很深的影響。陳跡先生作為老資格攝影家,他辦刊很不容易,並常進入大陸各地進行攝影創作和帶港澳攝友團隊采風,《攝影家》完全是由他鼎力而確的一把抓刊物,恐因體質不佳不堪重負及年事進入老齡又無繼人故停刊。

《攝影畫報》是由老新聞家麥峰創辦的一家香港最有資歷、最有閱讀知名度的老少鹹宜的大眾攝影類型的期刊,這本攝影讀物由於圖文並茂,貼近普羅民眾攝影發燒友的娛趣和口味,所以不僅在香港,在臺灣乃至東南亞各國及遠銷北美、澳洲華人社區,都有它的各階層讀者群。

先生閱資豐深,新聞攝影(媒體圖傳、寫實組圖或單幅圖)、藝術攝影(山水風光、自然人文景屏、民俗民風人志)都有至泰習研。他在多年主理《攝影畫報》年程中,非常熟悉各階層對影畫趣味的心理消費需求,而體驗審美在香港這樣一個極具商業競爭特點的環境中,是餘暇的豐盛精神會餐,這是至使沙龍攝影久治不衰的主要原因,而並不具備更多的社會啟迪功能。

先生身置於這樣的商經社會中,深知攝影的休閒玩賞作用,所以他並不生硬去排斥沙龍攝影而利用刊物作了善意的引導,比如深入中國大陸及世界各地采風,拓開了香港風光攝影的視野,由於《攝影畫報》不停頓的開辦專題刊評及獎賽,它促進了香港乃至整個東北亞到東南亞華人娛趣體驗攝影的很大發展,特別是對香港攝影社團的創建和發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

其實麥先生對寫實攝影(內地通謂非新聞紀實攝影)的偏愛和熱衷,並不減早年他做新聞攝影的志趣。在麥烽先生的晚年離住前這十年當中,他主理的《攝影畫報》的圖文編欄發刊中,已明顯對寫實攝影投入了很多的熱誠,並逐步加強對內地寫實風的納吸,從而帶動了內地一批寫實攝影家的堀起,而在中港攝影聯誼交流攜手采風活動中,除了風光民俗人文攝影由於互動,使香港沙龍攝影發生了衍化,最明顯的特點是,它的社會人文價值得以加強,娛閑的雅風變得多少有些理性而凝固。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攝影畫報》一改過往狹小的讀者群面,而注入了更多的城市平民風尚和粗曠的黃土氣息,也正是這個階段,長期從事圖片與文字編輯和香港攝影社團活動組籌工作的才女伍小儀接替了麥老的主編職位,成為主理《攝影畫報》第一個職業女性也是香港雜誌出版界寥寥可數的女主編之一(另一位就是中國旅遊雜誌的總編輯兼副社長的王苗)。

伍小儀,不僅傳承了麥烽先生注重寫實攝影的秉風,而且由於長期與港澳臺及世界各國各地區華人攝影社團豐富的社交經驗,對後現代《攝影畫報》的發展,起到了推陳出新繼往開來的積極作用。

我與麥烽先生、伍小儀女士多有久長交往,並從中受益非淺。至今我都非常感念受人尊敬的麥老先生,並對伍小儀的熱誠、學養和極力支持中國兩岸四地攝影的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大家風範表示莫大的敬意。麥烽先生永垂!

 

把握社會生活真諦

(致麦烽先生的第一封信)

 

尊敬的麥先生:

有很久沒有唔面了,十分掛念先生。

自在香港舉辦首屆華人攝影家影藝研討會後,我一直很想與您傾談有關寫實攝影的創作課題,我讚賞先生的寫實作品,因為有強烈的共鳴感和親切感,所以,基於對冷靜關照和冷峻審視社會生活的認同,特致信給先生,提出有關問題請先生賜教。

應該說,寫實攝影的生命力,就在於直接感受人生,感受作為人的公民意識。寫實攝影家,在日常生活的流變中,用獨特的眼睛,紀錄下特定的人文景觀,藉以表達對某一事物(事件)、人際心態的看法,並在“你這個”特殊的洞察視野中,獲得多含義的提示。這不僅包括一般新聞性形象思維,也是包括著深層藝術性形象思維。

寫實攝影的魅力,就在那一瞬間中,將攝影家的突發視點、社會趣味點凝成感光的火花。但這“火花”並不是任何做攝影的人,都能感覺得到的。它,的確需要攝影傢俱有獨特的感受力和較為厚實的文化素養。

先生的寫實作品,傳遞了這種成熟的資訊。您的香港街景視角,超越了一般紀實寫照,而是具有聯想層面的審視,既有歷史的評判又有現代的對比,在陳跡與更新中引出了思考和啟示,同時,在方寸的街景中,黑白畫面的光影和線塊的組合,把香港特有的密集、混雜、狹窄表現得如此準確。

沒有思考,便不會有啟示;啟示,首先來源於創作的思考,有預先觀察後的創作思考,才有可能給觀眾帶來欣賞的思考和給觀眾的啟示,才有可能產生帶有各自經歷性聯想,這聯想既有現實的情感抒發,也有藝術的夢幻感應。

麥峰先生,您是香港很有創見的寫實攝影家,而恰恰在香港寫實攝影卻不被發展。而面對香港的社會生活,寫實攝影是大有潛力的,因為,香港的社會生活層面,是相當豐富多彩的,只可惜寫實攝影在香港,至今仍未形成成熟的文化氛圍,造就出一批成熟的寫實攝影家。

我以為有如下三個基本的社會原因:

1、作為社會生活的反映,人們的生存意識和道德意識,大多是屈從性,經濟的價值觀極強。至於對社會的認識和義務,或者說如何支持關注社會、關注他人,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都很淡薄。

2、一直被視為“文化沙漠”的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商品經濟的巨大發展,衝擊著人們的思想,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攝影,作為圖像傳媒體,過多用於商業廣告,使之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商品傳播工具。廣告攝影的傳播,帶有極強的唯物性和擺佈性,它是社會生活中寫實攝影的反向。

3、節奏緊張的社會勞作和有限的休息,使人們的心境,更多地趨向於消閒娛樂。作為業餘攝影,一般多是旅行、玩樂和家庭友朋生活的拍照工具。這是勞作精神壓力的一種解脫。

就沙龍攝影而言,消閒娛樂作用亦是很強的,自然更為自覺會步入,專拍風光名勝、佳麗美人的唯美或賞美規域中去。

如何引指眾多的業餘攝影愛好者,具備一般寫實攝影的創作知識或者創作能力?攝影團體的宣導,不僅需要宣導者,更需要指導者呼籲寫實攝影,在香港的地位和作用。

現實的香港,充滿著變數,也充滿著生機。其實,人們的情感色彩和對未來前途的選擇,不僅涉及的層次面廣,而且動態也十分活躍,創辦寫實攝影比賽、舉行各種專題的寫實攝影展覽和講座,無疑是對香港社會文化的一大促進。我相信,參加者和觀眾會比想像的要多得多。

法國著名寫實攝影大師布列松,真實而生動的紀錄了巴黎和世界各地的“現實生活”,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作,至今都讓人回味再三。

回味,能不斷產生新鮮感受和振作人生的作用。現在,是香港寫實攝影的黃金年代,不知先生是否贊成我的看法。

 

順頌

教祺

                                          

                                199366日於香港沙田

 

麥烽先生給陳凡的應答

麥烽附白 

當讀到陳凡兄這封信時心情激動他太過譽了。1992年初應港澳攝影協會邀請以八幅反映香港的拙作參加該會在《文化中心》的展出。陳凡兄信中提及的,就是那八幅拙作。不過,相信看過的人不多,因為那處展場太難找,對一般市民來說,是十分生疏的。

我不是寫實攝影家,因為不具備條件,我只是長期從事攝影出版工作的愛好者,或者說是攝影藝術的鼓吹者吧。五十年代,曾與幾位朋友拍攝街頭巷尾。那是因為出身寒微,在社會下層中出入,意想反映他們的生活。動機是樸素不過的。

到了六十年代,受到愛國活動的影響,又再和一些朋友搞寫實攝影。回想那時的想法也是相當偏狹的。我開始愛上攝影,即不重視唯美,認為應該與文學一樣面向生活。但事實上對寫實攝影的深層意義,並沒有時間加以發掘。正如陳凡兄所說,自己要為生活而忙。白天做工廠的會計,晚上為攝影刊物備稿。假期呢,就要陪家人走動走動。

但因此,我體會到,業餘愛好者不容易走寫實攝影的路,會受到時間的限制,沒有機會去接觸生活,走入生活。國際沙龍中有時見到的一些所謂寫實作品,只是捕捉市井人物的表情或動作(以業餘愛好者的時間來說,也只能如此了)。其實,這些畫面與寫實攝影還有很大的法的異同。

香港今天,正如大陸今天一樣,都是處於寫實攝影的黃金時代。但如果欠缺有力的、特別是經濟的支助,有心人也就只好瞪著眼看著它逐漸消失了。

最後,不得不提的,就是《紫荊》雜誌以18,000元的巨額獎金來辦比賽,想吸引這方面的照片。說實話,比賽只能吸引一般的愛好者,不易收到深刻的作品。如想發動資深者,還是以獎助金的方式易收成效。特別是比賽以3R射印相來做評選的標準,降低水準,希望不致於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啦。期望、期望!

 

 麥烽  199310

注:陳凡為陳帆的原用名。

 

深切感受到的熱心

(致麥烽先生的第二封信)

 

尊敬的麥烽先生:

我十分榮幸收到《攝影畫報》編輯部惠贈的340期雜誌,便知曉已將我致先生的信及先生的附白,一併公開發表,同時又專登了先生的十幅作品和我的八幅拙作。

為著讀者、影友和觀眾,我甚為感謝。並特此向先生致意,向《攝影畫報》的各位致意。

先生的實在,如您的寫實作品一樣,充滿著誠情和期望。這實在的呼喚,正如先生所說:“香港如果能夠像西方國家,有政府部門,博物院,大專研究院及文化藝術機構等設立獎助金,讓有心人不必為稻糧謀,專心發揮題材。那才會有成果。香港直到今天,都沒有這些條件”。先生又指出:“香港今天,正如大陸今天一樣,都是處於寫實攝影的黃金時代。但如果欠缺有力的,特別是經濟的支助,有心人也就只好瞪著眼看它逐漸消逝了。”

我十分贊同先生的見解,並願意為此與先生及香港攝影圈的寫實專家、有志之士一起,作出切實地努力。

據海外資訊所悉,不少國家的政府部門、博物館、大專研究院及文化藝術機構,的確十分重視對寫實攝影作品的研究和收藏。據知,法國和美國的著名藝術博物館,都會用重金作為珍藏品收購。這無凝反映了國際文化的內含,即是由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多種類文化、藝術品組成的。特別是寫實攝影作品,更透析著各國各地各民族,特定社會歷史階段時期性的真實縮影,它不僅是國際人文歷史的重要圖像研究資料,甚至成為一些先進國家決策階層,研究經互和合作的重要依據來源。

為此,我有如下初步建議,供先生賜教:

一、可以用港澳攝影協會的名義,在適當時機組織小範圍的專家論證研討會,藉以達到正面呼籲的目的;

二、座談會又可用紀要形式,形成文字函件向政府部門及文化機構呈致報告,以期備案引起重視。同時利用新聞傳媒也十分必要;

三、如果條件允許,同樣可在適當時機,舉辦一次行之有效的香港代表性紀實攝影作品展示會。這樣的展示活動,應在人跡流通的旺角舉行,可通過電視專題傳媒推廣,並通過新聞傳媒給予多管道宣傳。其具體的操作程式,我想,辦法是比較多的,方案都是可以商洽的。

正如先生所言“有心人”的重要,當然組織這樣的小型座談活動或者今後的其他公開活動,亦要有“有心人”的首先參預。我本人相信,這樣的“有心人”,不僅有先生在,還有像曾家傑、閻超然、梁家泰、高志强、彭振戈等位先生的熱心,我是可以深切感受到的。

 

順頌

教祺!

                                              

                                      1993年小雪於香港沙田

 

    陳凡简介:

    現用名陳帆,攝影家、攝影理論家。人文政經學者、職業藝術工作者。美國世界藝術中心高級顧問兼海外聯誼會副會長,中國港深珠澳攝影聯盟文化顧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廣州印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