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中文大學触摸電影的時刻(特稿A)
(2014-03-17 11:07:02)
标签:
特稿所思所知往事娱乐 |
分类: 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 |
當香港中文大學触摸電影的時刻
當我被邀出席中大關於舉辦《博群電影節:光影行李箱》新聞發佈會時,讓我暗暗吃驚的是,沒有幾間媒體出席,感覚很小型低調,我看了看參與港臺影片放映的片單,有將近二十來部劇情片和試驗片,前後的時間安排都要持續兩周多,叫電影節的方式與片量當然不能與正規電影節來比,比如中國大陸已做開好多屆的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那的確是國家花了大量公絮舉辦的正規電影節。
像北京這様政府級別的號稱“大學生”的電影節,確因為內地體制的致命缺陷而變質。香港影業在九七後大滑坡,大批影業藝員流失中國大陸及海外,曾譽為僅次於好萊塢的香港電影模式同樣在異化,本人從2012年、2013連續兩年詳盡觀察與考察了“香港國際電影節”。坦率地說,儘管作為“香港電影節有限公司”的運作主力鄭子宏、張兆輝、李焯桃等位都非常敬業努力,但“香港國際電影節”終已變成“花帽子”,對香港而言不能不説是個悲劇。
據我所知,創辦這個大學生電影節的初始階段,北京師範大學立下了汗馬功勞。香港中文大學此次的償試,我本人對此舉動十分地敏感。當然,我並不瞭解和清楚校方舉辦博群電影節的用意,我逐字逐句仔細研讀了校方傳訊及公共關係處散發的PRESS RELEASE。並首次見到了中大“博群電影節”的倆位策展人馮家明和曾慶宏。
而據介紹:馮家明1995年畢業於中大藝術系,現是位三十開外的影評人,而曾慶宏則是現中大傳播學碩士研究生,曾任過中大電影學會會長一職,二十來歲。他倆可算校友,讓小曾講:馮家明應為其良師益友。
這馮、曾這二人都在會上作了介紹,基本印象頗為低調,但又頗有微辭未能盡意,他們各自都有感概,並一致對臺灣影業及校園覌影議影頗具好感。因為是就事論事,不是影評會,涉及方面未觸及,而所到記者圽無更多見敎提問。
初初瞭解到校方有個取悅“中大人”的“博群”文化系列,比如“博群花節”及“博群書節”。此次是“博群電影節”,校方是否僅僅用於“取悦”?在筆者看來,還并非這麽简单,中大師教人才濟濟,各院系、学科治研的動力很具潛實力,而学科的再發展并逐依深化,在我看來,無嶷應是校方颇為认可的長遠决策。故我另有所思的是:此次辦節,是件益好之事,打算就此話題向馮家明和曾慶宏發問。中大僅僅是辦完此次“電影節”就算了事了嗎?我個人認為,中大擔當電影學科拓展的歷史责任的重擔,已幸運地落在肩上。
我認為,中大“博群電影節”是個好話題。我並不想就事論事,而是想借題發揮。看得出,既然香港中文大學校方力求廣納賢修真學育高才,那麼切入“電影學”這個命題,將有幾個重要的話題可深入,比如香港本土電影的興衰、中港臺兩岸三地電影業的錯動與起落等。本人即可從為中大出謀劃策的角度,分題析講切入的內容,先觀片與參予座談考察狀態。(特稿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