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愛無言中的心靈困撓——讀戰洋《怕與不怕》後感(再版)

(2011-10-11 23:46:02)
标签:

战洋

斯托夫

怕與不怕

金薾薇

陈帆

曼哈顿

纽约

三千大千世界

自由

杂谈

大愛無言中的心靈困撓

——讀戰洋《怕與不怕》後感(再版)

 

【按語】戰洋,是一位中國女孩兒,80後的赴美青年人類學學者,博士,紐約大學的青年敎授。希望在金秋的紐約見到她。

 

    最近偶然在網頁上讀到北師大文學院一位碩士研究生戰洋的文章,標題簡明直接,叫《怕與不怕》,這個狀語命題引起了我的興趣,很想知道她會談些什麼?一般心理閱讀預想,大概也就是人的情與理的題析,細讀著感覺很不尋常,有一種內在的張力在緊緊的揪扯著我的思緒,進而使我那種常規的閱讀心態,發生著愈來愈強烈的心靈震顫。

    戰洋其實所論及的是一個民族精神一個國家民主政體的課題。她在文中首先引述了巴烏斯托夫斯基在《金薔薇》書中講到的一段話:兒孫輩不理解也不願理解歌謠中涕泗橫流的那種貧困,不理解也不願理解由迷信的傳說、神話、不敢吱聲的膽怯的兒童們的眼睛和嚇破了膽的姑娘們低垂的睫毛所點綴著的那種貧困,不理解也不願意理解被香客們和精神不健全的人們的故事嚇得毛骨悚然的那種貧困,不理解也不願意理解因為時時都覺得可怖的神秘就近在咫尺——在森林中、湖泊中、朽爛的枯樹中、老太婆的哭聲中、用木板釘死了的棄屋中,——時時都覺得奇跡就將出現而惶惶不可終日的那種貧困。

    《金薔薇》我並沒有讀過,更不用說對這位巴烏斯托夫斯基先生的研究了,但讀過他的這一席話之後,那種戰悚的感受都是非常強烈的,這正是這篇怕馬不怕文論的重要注腳私引索。所以,讀過戰洋的這篇文論,便感到了少有的份量。

    一個國家的富強,的確靠經濟的提升,進而促其騰飛,讓國力從貧困走向富強。現時下的中國大陸富強不富強?無論從國民經濟還是外匯儲備,都己富強得令許多發展中國家張目結舌,也令一些經濟強盛的發達國家刮目相看。

    一個國家的國力,一般都指經濟發展提升或富足與否,時下中國大陸的繁榮昌盛,被不少國人稱為盛世來對待來關注,進而來想方設法弄到全球去宣揚。

    我本人這幾年,一直生活在自己選擇的中國大陸的省區中游走,很平民很基層,重點有浙江、四川、陝西、甘肅和青海。除了省、區城,幾乎又去過不少的地級市縣級市和鄉鎮。那種平民化的觸摸與瞭解,是非常直接的置於其中的觀察與體驗,接觸的人群階層有:政府官負、離退休幹部、教授及教師、企業家、商人、夜總會菅事、髮廊小姐、職員店員、在職工人、鄉村農民、民工、餐飲老闆、酒店經理、餐廳飯店小老闆、員警、大學生、軍人、藝人、作家、列車員、空中乘務員、流浪人和其他人等。

    但人們最普遍關心的話題,除政府官員和商企老闆之外,幾乎包括所有階層人士,仍然首先關注的是生存問題,或者說如何掙到更多的錢養家糊口,進而使生活品質更寬裕這些話題。我從中的體味80%都出於無奈,10%有情緒流露或有明顯的勞騷發洩。無奈者並不是沒有態度,據談所知,均涉及對某些政策規定、現行法制法規及條例的不公允不實際不合理有看法,另一個核心流露強烈不滿的正是貪汙腐敗和利用執法攤派苛捐雜稅的問題。

        這些直接關乎民眾生息原則的問題,都嚴重困撓著時下的中國大陸各階層民眾。但,我在另一個管道所瞭解到的問題是,基層各級幹部中一部份人,思想意識充滿著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我在很多地方瞭解和親眼見到,他們是夜總會、黃色髮廊的常客,與商企老闆一樣,己成為這些不良場所的旺客源。

    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已成為中國大陸現行社會的基本溫床。這是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這漫長歲月的特殊產物。問題在於,中國大陸現代歷史的發展進程,充滿著正不壓邪的變數,而中國大陸作為主權國的政黨政治在極左思潮的不停頓幹擾下,不斷的在損傷民族的自尊心和尊嚴,開革開放並沒有錯,但變種的唯利是圖享樂意識,卻開始侵蝕國家政體公務人員的肌體,貪污腐敗和違法亂紀愈演愈烈,本來民眾已開始走出大一統菅制和極左災難的陰影,民眾期望人人平等富足的國泰民安,而不是巧取豪奪的國泰民安。但金錢這個超級糖炮彈,就像颶風形成一樣,開始向身為國家公務員猛烈射來,結果就是現實的結果,民眾再一次失望,再一次陷入無言的困撓。

    戰洋談到了怕與不怕,她的敏銳在於,人們開始在無奈中保持沉默,大爰是什麼?是祖國和民族。但,在時下這種不正之風的襲染下,人們心靈變得扭曲,變得荒涼無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和冷漠,這就是大愛無言的無奈,但我終相信這種無奈,終將會在有一天化著甘露,再一次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戰洋談到了劉小楓先生在1988年寫了一篇流傳頗廣的文章《這一代的怕和愛——重溫[金薔薇]》,對此作出了非常深刻的闡述。所謂的,也早已不是單純的恐懼或者軟弱,正好相反,這種是面對永恆和崇高的收斂,可以成為收服恐懼的途徑。

    進而她分析說:情感體驗中,往往先於,因為神聖首先是至高至大的,人們只有在認識到自己相對於神聖的渺小軟弱,認識到自己的荒涼之後,才能夠看到愛的局限性,進而看到大愛(agape)’的可能性。所以,我更加關注這所謂的。劉小楓筆下的,在今天常常被我們說成敬畏敬畏不是帶有逃離衝動的恐懼,它帶給人們的是深刻的平靜,是帶有距離感的美感。在短短的文章中,被描繪成一種生活特徵,一種民族品質,一種文化精神,一種精神素質。人們因為怕,才會保持對權威的敬重,人們因為怕,才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約束,人們因為怕,才會追問生活的目標和終極意義,這種超越了原本心理形式的直接指向超驗的精神,宗教的上帝。

    戰洋的敏銳,並不是因為她是位青年的文學研究學者,而是她敏銳的人文嗅覺具有很敏銳而深刻的社會價值,我的體認是這正是探究民族精神的也正是國家公正利益的本質所在。

        談到人類的疏離和冷漠,是世界問題。而在中國大陸,這個問題的典型意義在於連鎖反應的盲目而實用的經濟發展,導致貧富加速加劇,導致人們的道德價值觀發黴變質甚或淪喪,導致生態環境生存條件的惡化,導致大氣污染加速嚴重,這些問題,將面臨嚴峻的社會挑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