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锐相约在北京
标签:
黄锐北京中国美术馆画会陈帆视觉思考中国杂谈生命个体 |
与黄锐相约在北京
1979年9月27日星星画会露天美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东侧花园展出,我结识了他们:黄锐、马德升、王克平、阿城、曲磊磊、薄云、李爽、严力和包炮等位年青的新锐艺术家,之后开始与他们交往,感应他们的艺术,感应他们面对生命的不屈价值。1979年是难忘而伟大的,因为,他们在完全公众的市民环境敞开了渴望艺术自由的情怀。我曾与他们为伍而感到自豪,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已深切感悟到了:做人的自尊才有为人的生命价值和确立为生的人格尊严才是为人最可贵的所在。
1980年8月星星画会第2回美展,终于走进了中国大陆最高级别的艺术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它向这个充满不公正的人类世界宣告:“艺术是世界的世界。世界是诞生的第一个博馆,一幅幅离奇的画面,像一张张黄颜色的脸,他们那么聪明,做为整体又那么的可怜。”(星星画会成员:知名作家、艺术家阿城语)
星星畫會在1980展前言中真誠無華的寫到:
“我們,二十三名藝術的探索者,把勞動的些微收穫擺在這裏,世界給探索者提供無限的可能。我們用自已的眼旺月認識世界,用,自已的畫筆和雕刀參預世界,我們的畫裏有各自表情,我們表請訴說各自的理想。歲月向我們迎來,沒有什麼神奇的預示指導我們的行動,這正是生活對我們的挑戰,我們不能把時間從這裏割斷,過去的陰影和未來的光明交疊在一起,構成我們今天多重的生活狀況。堅定地活下去,並且記住每一個教訓,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熱愛腳下的土地,土地哺育了我仰,我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對土地的感激,值此建國三十周年之際,我們把收穫奉還給土地、給人民,這使我們更加接近,我們充滿了信心。 任何時代都須提倡一種精神,什麼精神?奮進的愛國精神和人性的真實價值觀,這其中又貫穿著毫無功利之心和純正的藝術態度與藝術批判精神。當年星星畫會的這一批勇於進取求索變革的青年藝術家,他(她)們做到了。他(她)們並沒有今天的這些從事藝術的年青人那麼迷茫、功利和不知所謂。所以,前人的路是值得借鑒和記取的。我感應那當年的生命之力,是那樣具有人文魅力,是那樣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是那樣的樂觀向上,是那樣的不計得失而友愛一家……,今天的年青藝術追逐者做得到嗎?作品醒世而崇高嗎?我幾乎沒有看到。”
“三十多年前,青皮溜丢的我除了关注倾心于四月影会的民间摄影活动外,还成天跟着池小宁与星星影会的一帮绘画、雕刻艺术家们在一起帮忙做些辅助的事,我几乎拍完了他(她)们所有展示的作品。那心境充满从未有过的激情与活力。跟小宁从小一院混大,就觉着他是位最热心快肠的人,时常的帮人家支持不属于自已的事儿。所以,常爱凑在他自边见世面。
星星画会的诞生与崛起,跟四月星会一样,是那个时代变革的必然产物。这些从事美术创作的艺术家,之所以不同凡响而闻名于世,是因为他(她)们的艺术良知与社会的责任,他(她)们当年都很年青,那种认知的自觉和对艺术的执着,是当下年青人所不及的。我相识的当年的黄锐、马德升、王克平、阿城、严力、李爽、曲磊磊、李永存,他(她)们真真正正的可爱,是他(她)们青春无华、纯正真诚和心胸博大。很大气很坦诚也很炽朴。尽管他(她)几乎大都已侨居海外,但他(她)们的成就却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艺术不是扭捏作态,也不是故弄玄虚,艺术的真诚仍然是现实主义的,民族魂魄的,风格鲜明的,人文气息浓重的,社会取向价值深刻的这些内含。艺术家的良知并不仅仅拔动了真善美的琴弦,而在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价值高度。为艺术而艺术的愉悦仅仅是生命历程中的感官欲求,而长久不灭的欲求是人对生命的抗争和热爱,它充满着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的,舍此绝不能。
此次与黄锐重逢,接受了他的正式邀请,将在今年末与来年初,去德国柏林出席“黄锐、马德升、王克平三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联展”活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