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郁达夫传略的杂感
(2010-08-27 08:45:50)
标签:
传略杂感文化人精魂郁达夫中国陈帆人文情怀生命求索杂谈 |
读郁达夫传略的杂感
陈 帆
郁达夫,是我最敬仰的前辈作家。他的文采与风骨是并存的。一生从文于心灵之中,处世随遇而安,心志且坚定不移。因为他是位有民族气节和为生命而不屈的中国最具血性的知识分子。
我爱读他的散文、小说和日记。散文寄情于景于物,把真性情浇灌在一景一物中,让你跟着他在游山赏水中,触摸着天地与人的那些个依恋、畅怀和忧愁。小说抒发于人于情,把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故事纠结牵系在心尖上荡秋千。日记写一天的实要又有心绪的染点,简明切入是度日铭刻的心印。达夫先生的多文体,贯穿着仁爱与爱人。最终以奉献自已个的宝贵生命兑现了他的尊严与人格,所以才受后人敬仰缅怀。
郁达夫离我们有些远去了,但每每读到他的不同类别的文字,你终会感应到一颗充满生命抗争的心仍在剧烈的跳动。字里行间终会不灭的闪显着他那瘦小的身躯在奔走……
人活在世上是一种如实的奉献。在中国现今的文坛上,浮躁与虚荣比比皆是,已故中国绘画大师吴冠中痛切地说:“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当下,文学呢?电影和电视剧呢?那怎么如实?又怎么奉献?有良知、爱心和责任感的文化人,我是看得重的。因为他们如实得纯真而无邪,所以奉献便成了他们心灵的责任。我想,无论社会环境的低下风气有多么困挠,他们都没有放弃努力。
想到了达夫先生的一生,他如实的活着却知道不仅仅只为自已活着。有人会把带“色素”的放大镜对准他说三道四,这是不足奇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又是一种择比的关系,时常是让不少的人,看不清人道的虚实与曲直。正如胡适、徐志摩,太多的妄评加害于他们,而胡适确深知徐志摩为人的诚善、刻已与真纯。对于徐志摩,林徽因也是佐证明白的见证人。提到胡适,季羡林评价说:“胡适是个有深远影响的大人物,他是推动中国‘文艺复兴’的中流砥柱,尽管崇美,他还是一个爱国者,多少年来泼到他身上的污泥浊水必须清洗掉。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实事求是,这是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的起码的准则。”
郁达夫是不朽的,他的精魂永垂!现今又有多少文化人具备不朽的精魂?郁达夫是不死的,他的人格永存!现今又有多少文化人的人格是纯正而厚重的?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活着,但人格早已死灭而如同行尸走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