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平常心
(2010-08-17 07:49:01)
标签:
了禅电影大师禅师寒暑阿巴斯人文情怀生命陈帆杂谈 |
解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平常心
每一个人,荡生于世是荡。就是说都不一定是卯死在一个角落终其一生。既便是深山丛野,也不会原地不动的。人要生即要命争,要吃要喝才可存生而续,否则你不就成了一块自已动弹不得无生命的顽石?
我这一生是命注定的太荡,天南地北的成了惯性,但细寻起来,若要找个说法,是个自由得生活的足行者,满世界的转游,就这样若大个地球,没去过的地方还甚多,足行之微小得可怜!故我自叹:人之渺小是也!我也自知,虽读了不少书,行过万里路了,人还是愚蠢、脆弱,为争所谓的名份都是愚蠢、脆弱。所以,我仍没有从心灵上达到真正的自主、自由和自在。
我想到了什么?那就是悟见的心修。不是说你走的地方多了,读的书多了,你就真的见多识广了,就比别人智慧了许多。伊朗有位电影导演阿巴斯,他是被全球公认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就庆幸世上还有阿巴斯这样通理电影的接班人。他怎么样?比别人看的影片多得多么?他钱多得喘不过气儿来了么?其实不然,他说看别人的片子没几十部。可他却是伟大的人文电影大师。再瞅瞅他的伊斯兰国度,限制多多也没把他给封闭死了。可他却就是全球公认的电影大师,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摄影家、画家,你又怎赖他何如?
我又想说什么?星云大法师在他的《星云禅话》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天,有位学僧问洞山良价禅师:“请问老师,遇到寒暑来时,该如何躲避呢?”洞山良价禅师回荅说:“为什么不到没有寒暑的地方去呢?”学僧又问:“那么,何处没有寒暑呢?”洞山禅师回荅:“寒时到寒冷的地方去,热时到炎热的地方去!”学僧对洞山良价禅师这种前后矛盾的回荅感到相当疑惑不解,于是反问禅师说:“您刚刚不是说要到一个既不寒冷又不炎热的地方吗?这会儿为什么又说‘寒时到寒处,热时到热处’呢?”
于是星云大法师解题说:洞山良价禅师的话看似前后矛盾,其实不然,这正说明了禅者的不动心。寒冷的时候,不以为冷;暑热的时候,不以为热,不论外境如何,心境始终如如不动。所以,外境纵然有寒暑之别,但是在禅者的心里,却是恒处于没有寒暑的地方,因此,寒冷的时候,禅者能在寒冷处安住,炎热的时候,禅者也能在火焰处感到清凉!
星云大法师告示说:人如有了禅的智慧,在现实生活里就能时时保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平常心,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忽喜忽忧,即使身处于寒暑冷暖、荣辱苦乐、贫富得失、是非人我之中,都能不动心。不动心就能过自主、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不是真如的禅者,但在人生行旅中,我被星云大法师这一席敎诲深深触动了心灵。阿巴斯生长于伊斯兰的国度,万法归一说的统在宇宙达观之内,他的“不动心”换过来说即是“在现实生活里就能时时保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平常心”,这就是阿巴斯之所以能最终成为全球公认的电影大师的原因。我们很多的电影人都做不到的,讲条件争名份,所以终不是大师,大师是具有平常心的平常人,绝不会是钱财堆起来的。所以,这样就不会是真正的自主、自由和自在的电影,而给予大家的终不是久经存留的人类不朽的东西。
不要说艺术,人如有了禅的“不动心”的智慧,这才是做人的根本法则,我自知短识所误而失错才多了自新的醒觉,光醒觉远不够,必须实现行践不避苦劳而修进,方可得真实光明,其余才真正的自主、自由和自在可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