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生命价值的挚爱体悟
(2010-07-15 05:38:52)
标签:
挚爱生命价值观血型与性格人格季承北京陈帆民生情感文化 |
我与季承先生约定访谈的日子,已如期于 7月13日在他的中关村寓所完成,这是一次亲近的零距离的心灵之交,再回过来读季老的书和季承写的《我和父亲季羡林》,那人生的深味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灵肉体验和鞭策。
季承先生的心境很沉静,进入老年了,他再也没有个人事业上的事情要做了,而对他来讲继续完成父亲的遣愿,做好未尽的这些事,包括三处季老的骨灰安葬“入土为安”的计划已临完善,还有季老在世已确定弘扬国学的西安季羡林国学院的办学计划等等相关的事情都在跟进当中。
那,我感应的季承先生,如他写的书一样坦诚真实么?是的。坦诚、真实有分寸。但坦诚并不是什么都要说或者能说,我是访问者,我当然希望他能谈到过往媒体没有谈到过的事情,事实是,他几乎跟我谈到了几个媒体“共通”的话题。但是,他在言谈话语中,却仍然有人们所不能知的“暗示”和新的话题。这对我来讲,足够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善听是很要紧的。
我很清晰的记住了季承先生在他写父亲这本书中,讲过的一段话。季承说:“有理解,才能有宽容,才能有挚爱,也才能有和谐,才有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以至人世间的和谐。但愿和谐永驻人间!”首要的是理解,他在讲述,你能理解吗?如果不能,再“共通”的东西说过了一百遍,你还是没有听进去听懂。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讲,怎样才能达到理解,是一个心态问题。说透了,是对待人生历程和生命价值的根本态度。
心态的人文取向是素养和谦诚。是浮躁和猎奇远不能及的,它有一个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置换和把悟。这绝不是在超市购物那么随心所欲,它需要心灵的触摸与互动,也就是说需要共鸣般的感应,很情愿而自发的,没有丝毫的强迫和“挤牙膏”,更不可能有强制性的迫供。这个问题,在常见的电视访谈节目中时有发生,主持人特别是年轻的主持人,经常“迫供”受访人。
不论与谁打交道,如果先入为主的抢夺话语权,用自已的所谓“个人意愿”去迫对方,那得到的结果肯定是事与愿违。家人、爱人和朋友、同事都首先需要有一片能够理解对方的慈悲之心。否则,你无法去与任何人进行沟通。恋人,真爱彼此的人,这种双向的理解尤其重要。
我们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那是各个非常“完整”的个人世界,当俩个这种具有个性(不同血型与性格的)的独立个体,要“合并”时,那种理解就不是123那么简单。关注或爱是一回事,接触彼此却是另外一回事。人们常常使其简单化,恰恰是简单化还是第二个阶梯的事,早了过于急切了本末倒置了。所以,理解的另一层意思是信念和认同。你没有明确一致的信念与认同,人生的目的和生命价值观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你又怎么能够去沟通?去理解?你是总在讲随缘或者称是顺其自然,其实这都是在给不坚定的自已找台阶下。
人世间的和谐,是理解之后的宽容,那没有丝毫的胁迫(强制)和占有可言,而是要以此入手,才可能产生彼此的信赖,才会结晶出挚爱。不协调的根源是你在迫求所取,而真实的契合是有纯正作为基础的。我们说不要简单化,是在说我们首要把握培养自已的理解意识,理解是非主观的真实状态,在这样一个置换彼此的过程中,即是孕育宽容与挚爱的过程。你想到了他(她)正想到的,并能引导一起走向认问,那这种宽容即会发生出“更加宽阔”的意想不到的人格转化。
人格转化的时空感很强,它既是一个矛盾相搏的过程,也是一个转化矛盾走向溶汇的过程。在人世间最可感染人们的即是真实纯正的人格魅力。一切的偏激和不公允都会为此消结而终成就彼此的共同所获。无论你在哪儿,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也无论你是穷是富,人们所真实需求的还是心灵相通的,并能真正与你终生相依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有的人为此寻求了一生都未曾得,可见一个人一个人是多么不简卓的生命个体,因为它是独立的,所以才可贵,任何的可得而普通的,大多都是充满多多麻烦而为多数人被动接受的,所以才有缺憾、失算、误入和终生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