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抖心灵的优秀图片
(特稿评述)
 
   
最近我先后见到中国(大陆)的新闻摄影记者唐师曾和王锋分别在北京和济南采拍到的新闻纪实图片,标题分别是《72岁女儿拾垃圾孝养九旬母亲》(王锋摄)和《贫溅夫妻》(唐师曾摄)。这是我所见到的有关“老龄人群”题材,最让人们心灵触动而震憾的纪实作品。
   
摄影者的敏锐而炽朴的生活洞察力,你不能简单的评介他们的摄影技艺过硬,这并不仅仅是有一台专业相机和一双透视镜头的眼晴那么简单。因为,无论是《72岁女儿拾垃圾孝养九旬母亲》组照,还是《贫溅夫妻》的独立单幅,让我所感应到的,是画面背后的悲凄的人的故事。
   
唐师曾和王锋的这两组社会纪实作品,体现了摄影人祟高的人文思想和社会责任。我自然会想到布列松,同时想到他的纪实作品《苦难的眼睛》。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今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民众在那个年代的悲惨和苦难。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象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布列松:《苦难的眼睛》
   
那么,可以这样来说《贫溅夫妻》和《72岁女儿拾垃圾孝养九旬母亲》的摄影者,他们也应该是很有思想的人。如果这样评价过高的话,那么,他们起码是具有一定社会人文思想的摄影家。在当下的中国(大陆),在摄影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又有多少摄影家担当起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把镜头对向弱势群体,而特别是老龄人当中的弱势人群?无论怎么说,我要向唐师曾和王锋致敬!
                                     

              

○《72岁女儿拾垃圾孝养九旬母亲》说明:破旧不堪的小屋里,每顿饭依靠女¶儿每天卖废品得来的几元钱生活。王锋摄

○《贫溅夫妻》说明:北京最冷雪天的黄昏,东直门立交桥。桥下车流滚滚,归家轿车前灯温暖。桥上朔风凛冽,老夫妇老无所养,卖唱谋生。唐师曾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