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安克——来自德国的教育志愿者(阅读与思考)

(2009-12-28 09:29:48)
标签:

教育志愿者

阳朔中学

卢安克

柴静

晶鑫

中国

陈帆

情感

顶天立地

教育

卢安克——来自德国的教育志愿者

 (阅读与思考)

 

 卢安克——来自德国的教育志愿者(阅读与思考)

晶鑫

 

    生存的幸福只是人的一种感觉,有着精神世界的人和那些纸醉金迷、行尸走肉的人的生活方式虽然不一样,但是未必没有幸福的感觉。

                                                —亦平题记

    【编选手记】昨晚我刚从曾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彭州返回成都,也看到了晶鑫谈到的有关来自德国的敎育志愿者卢安克的柴静新闻专访节目,我与晶鑫一样,心灵的感染是很深很深的。人,你要怎么生活才算理想?我最近一直跟随中国(大陆)最具引领精神的“全民摄影”拓展者龙绪明深入在四川的一些基层城镇和乡间,在平民生活流中,深味着中国(大陆)真实的百姓现状。改造世界,特别是改造中国光靠政府,光靠经济或者仅仅靠几位人文、社会学者鼓吹中国的伦理道德,那是远远不及的。中国(大陆)当下的问题,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物质文明和低层次的大俗文化,人们的生命价值何以有质格上的提升?耳闻目睹的感应是:人,如果失去了精神价值的取向,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感谢柴静给我们介绍卢安克,也感谢晶鑫平实而真情的回述。卢安克,一位来自德国的青年,身体力行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广西农村执敎长达十年之久,他为了什么?卢安克说:“仅仅为了钱去工作,是可惜的。”你是怎么想的?

 

       刚刚看到新闻频道的节目,采访一位来自德国的教育志愿者,他的名字叫卢安克。这是一位满头金发、高大而瘦弱的青年人,在柴静的采访中,他说话时的语气平和舒缓,不急不躁;当记者和他说话时,那一双银灰色的眸子专注地望着你,看起来十分温和。他穿着一件宽大的运动服,很瘦削,镜头中,他的一双球鞋早已破烂不堪,鞋头处裂着一条超大的口,我想,有些乞丐穿的大概都比他好吧。

    节目介绍,卢安克,德国汉堡人,今年32岁。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1990年夏天的那次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了这个德国青年的人生——从此中国广西的这片乡村成了卢安克实现理想的热土。1992年夏,他来中国东南大学留学,1993年2月转学到广西农业大学,与一群来自广西农村的中国同学朝夕相处。

    卢安克从1999年开始在中国农村义务教书。他发现了中国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普遍问题,比如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压抑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又比如过于注重应试,忽视了素质的培养。他想告诉天下的家长:一个人的生存,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理念,他就永远找不到自我的力量。父母应当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之所以选择去农村,是因为卢安克觉得,山区农村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

    一个学生曾对他说:“我一方面觉得你像大人,另一方面又像小孩。”卢安克说:“如果成熟意味着对理想的放弃,我不愿成熟。”

    经过努力,卢安克到广西阳朔中学教初一、初二。学校还同意他自由选择上课方式,但卢安克不能接受学校发的500元工资,只接受了免费食宿。因为他做的是义务教育。后来,卢安克又先后找到了广西阳朔县兴坪镇大坪子八一初中和东兰县隘洞镇的初中教书,教授地理、美术和英文。

    很多人不能理解卢安克为什么不去挣钱。来中国前,他的父亲,一个退休老师,也很担心儿子今后不能赚到钱。为了尊重父亲,卢安克找了一份能赚钱却并不适合他的工作——卡车装卸工。他每天要扛3000个包。因为累,回到家倒头就睡。他把赚到的钱全部交给了父亲。他告诉父亲一个道理:仅仅为了钱去工作,是可惜的。

    后来,卢安克的父母理解他了,还资助他现在的工作。卢安克眼下用的钱,都是父亲从退休金里省出来的。不过也不多,一年5000元人民币,直到今年因为欧元升值和德国银行利息增加的原因,才变成了1万元。即使这些不多的钱,大部分也是用在复印资料和捐款上,还用于学生的医疗费,剩下的归他和学生一起用。他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花费了数年的心血,可是他对出版社的要求是:稿费多少不计较,但希望把书价定低一点,让更多读者能买得起。出版社后来给的4000元稿费,他直接让出版社捐给成都一所学校了。在德国,有不少人钦佩卢安克,便捐钱给他,他很快把钱转捐给了香港的一个教育基金会。

    卢安克在各地奔走,总是坐慢车、买最便宜的硬座票甚至是站票。到了乡下,他尽量搭乘农民的拖拉机。他说,看见农民辛苦而自己坐轿车,心里不舒坦。他在广西几个地方教书,人家多半免费提供食宿,他每月的花费一般不到100元。

    他的教育观点是:“学生成绩不能说明一个人的价值,只能说明一个人能否适应考试。根据应试标准教出来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的简历也是标准的,他们很难做出特殊的有创造性的事情。”他在自己的《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一书里也写道:“标准的考试方法是考察一个人犯多少错误,而不是考察他的才能或者表达能力。考试成绩的标准是:一个人的‘才能’不可能超过100%,不能超标。如果一个学生的才能超过标准(主要是创造方面),他应该得到比100分高的成绩。可是,应试教育并不承认这种才能。”所以,我听到的是,一位德国人,在中国教出的班级考了全年级倒数第一,班平均分才20多分,很多家长很有意见,所以他离开了那个学校。

    卢安克对“学校”的设想是:“最理想的学校是没有什么固定模式的学校。学生必须自己考虑需要什么,怎么实践,怎么发明,要自己做出来。没有这种实践过程的学习,学到的常常是死板的概念。”

    卢安克的学生在听了他的课后,惊喜地说:“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精彩的课,老师让我们有了发现的眼睛。”听到他说的最多的词是“自由”“创新”,我想,这样的教师是中国需要的,如果身边多几位这样的教师,或者自己成为这样的教师,那学生一定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也许,卢安克的生活方式对大多数人不合适,可是正如他所说:“人生的路,是由每个人自己找到的。”

 

              博客链接http://ruoqi86jjx.blog.163.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