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中国大陆的电影院到底为谁服务?
(原题:票价浮燥)
2009-11-25
12:48
列孚
票价改革应该要付诸行动了,摒弃浮躁豪华攀比,要让电影真正回归大众;院线也需要逐步采取区隔化,不再一窝蜂地涌向同一部“大片”,是否可以参考香港新宝院线和安乐公司旗下院线的一些做法?这样,中国电影及其市场就有可能长期繁荣发展。
【选编札记】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曾任《南国电影》编辑;香港《影艺》、《中外影画》半月刊创办人兼总编辑等多种电影杂志出版主理。我曾在他的电影出版物刊登过一些有关中国大陆电影的评介、综述与随笔,是我的良师益友。列孚的角度,之所以具有说服力,是因为他多年在香港与国际间从事电影的价值学研究,电影是既然作为直接与终端娱乐消费市场息息相关的产品,如果影院的票房门槛髙过普罗大众所需,这样的电影还要发展吗?我本人在《中国电影怪圈:断送了亿万平民消费》已阐明了个人的观点,我认为:“中国的电影,原本是叫大众电影的,大众是什么含义?就是普通百姓都可以花得起钞票进电影院坐着瞅银幕。本来嘛!电影是很普及的影像娱乐产品,根本就不神秘,花钱不多人人进入就如同市人儿进公园散心一样简单。不是吗?现在倒好,惯成了金丝雀了,观众望而生畏生奇,影人望而生悲生叹。瞅瞅人家印度,也算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了,就紧贴着中国不远儿,电影年产量千余部,电影票普罗百姓都受用得起。中国的电影业,这就不学人家印度的‘宝莱坞’了,硬是要跟人家美国佬‘好莱坞’攀比,就这么死个劲儿的折腾,又把演员的酬金给搧乎成了中国艺人的“天价”。就是跟人家美国的票价你也没法去攀比,人家美国人的福利待遇和收入现在的中国百姓比得了吗?你和人家拉平了票价的同时别忘了你没拉平和人家的收入。人家的大片就其综合考量其实倒是‘大众电影’,而我们的‘大众电影’就其本质而言则成了‘贵族电影’。你怎么不比跟人家印度的同业比?中国时下的电影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电影业后继有人用不成?”时下,中国的电影业是少数人的所谓“泡沫式非大众化”的电影业,这种所谓的“院线发行”是盘剥大众?还是招揽小众?那么多中青年电影人举步维艰而严重缺少多方支持,花拳绣腿式的“扶持”也只不过是一种花帽子而已,中国电影只有平民化才有真正的出路!

“虚位以待”——中国的电影院到底为谁服务?
一年一度的“贺岁档”即将杀到,又到了电影“抢金”黄金时段。去年这个档期票房是16亿元左右,有行内人乐观估计,今年这个档期会达到20亿元。自2002年起,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每年均以两位数字增长,成为全球电影票房增长最高国家。占据了中国电影绝大部份资源的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在《开国大典》庆功会上宣称:未来十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将达至300亿元。但是,比起中国移动今年头三季净利润达到839亿元,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十分小儿科。
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空间仍然十分巨大。刚刚从万达院线跳槽到橙天嘉禾的陈国伟宣称:目标在三年内橙天嘉禾影院映厅数目由现在的23个增至超过600个,以达到占全国票房15%的目的。
截至十月底,中国内地平均每天以增加1.67块银幕的速度在增长。换言之,中国内地一年增加银幕达到610块,以平均每家影院有4个映厅计算,即是有152.5家新影院诞生。有这样的市场前景才会产生这样的速度。然而,美国平均每9,000人就有一块银幕,中国内地则是19万人才一块银幕!与过去比,,中国银幕增速的确快了好多,然一旦扩至全国13亿人口计算,中国电影市场显然还极之落后。
要让电影真正回归大众
但是,不知是否因为电影院少,形成所谓的“物以称为贵”,当下中国内地电影院并非一般老百姓都能够气也不喘一口就会掏腰包购票看一场电影的。三年前有某集团在决定投资电影院前作过市场调查,将广州市场与香港市场作比较,以一名大学生参加工作一年的月收入中位数计算,广州一位新白领需花1/40月薪看一场电影,而香港一位新白领看一场电影则只需花1/130月薪。最近,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黄爱玲利用到广州搜集资料之余,在广州某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票价70元。虽然她早闻内地电影票价较高,但没想到竟真的是那么贵,比香港还贵。但是,谁都知道香港物价向来消费指数甚高,港人一般收入比起内地高出三倍左右。很显然,中国内地电影票价与人收入成强烈反差,票价处于十分不合理价位上。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每年有297亿观影人次,而今天,中国电影经过几轮改革,观影人次却徘徊在7000万左右。80年代初,中国电影票的平均票价是0.1元,票房收入近30亿元;2005年中国电影票的平均票价已涨到30元以上,票房收入却只有20亿元。25年的时间里,影票价格上涨300倍,票房却缩水近三分之一。有数据显示,美国年人均观影次数达到5.7次,韩国也达到2.27次,但中国人平均每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问题在于,美国人花一个汉堡包的钱就可以看一场电影,而中国人则需要花费买6个汉堡包的钱才能够看一场电影,6个汉堡包的概念是一个人一天的口粮,中国人肯花一天口粮去看一场电影足以证明中国观众对电影有一种非常无奈的诚意和奉献。

美国洛杉矶某电影院一角。人家看一场电影才需要五美元,然而他们的人均收入中位数却是我们中国人的四倍有多。

地数字影院走出一条平民化路线,平均票价是那些所谓五星级影院的三分一。图为在江门恩平的大地数字影院。大地电影院线目前已有四十三家直营影院,全部为2K数字放映机,与首轮影片同步公映,真正让电影回大众。
不得不指出,提倡建立所谓“五星级影院”是一个浮躁的举措。不恰当的超前性构成这些豪华影院成本高企,影院投资者就不能不从高票价入手来维持经营成本,于是在这些豪华影院看电影也就成了奢侈消费,致令一般人不敢问津。虽然美国也有豪华影院,但票价比起我们中国内地“五星级影院”要便宜,一般只为5美元,然而美国仍然是以1美元至2美元票价的普通影院占多数。
仅看中国内地近几年电影票房增长,数字表现确实有很大成就,去年全国票房为42.69亿元,比前年有26%的增长,但美国票房为80亿美元,在全球悱第13位,落后于韩国的第九位。不能忽略的是,这个数字是随着中国内地中产人数的大幅增长而步增长的。情形一如越来越多的中高档购物商场出现一样,以适应大批中产人士、中产家庭为主的消费群体为主。因而大量豪华影院也附设在这些商场内。反过来说,电影已不再属于大众,不再属于普罗阶层,就连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未必能够轻松进入电影院,遑论其他工薪阶层了。必须改正这种“次贵族化”消费模式,中国电影市场才可能获得真正腾飞。
院线应有差异性区隔经营
香港电影市场共有8条院线,竞争激烈,但是,香港有一条新宝院线,坚持以上映中文片为主,那怕是与《变形金刚》、《哈利·波特》等同一档期,该院线也一定保障其旗下影院上映中文片场次多于这些所谓好莱坞“大片”场次,被誉为“最爱国院线”。同样地,香港安乐公司旗下共有三条院线,但三条院线所排片上映影片是保持一定差异性的,最多影院的A院线以上映最商业化影片为主,票价稍便宜;B院线则以中高档商场为主,上映适合这些商场的消费群影片为主,票价适中;C院线则都在最高端商场,上映被认为是经典影片或文艺片为主,票价昂贵。也就是说,这些院线以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而作出院线之间的区隔,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国产片需要有更大竞争性——向香港新宝院线学习。人家坚持以上映中文片为主,为何我们反而做不到?

《第九区》快将上映了,到时又将是全国看一片?

《孔子》将于一月公映,强势出击的该片,肯定会带给中国电影的古装历史制作一些新启示。特别是在平民化票价影院,人们将发现原来看“大片”就是不需要到高票价影院的。
作为完全自由的香港电影市场,只是按市场规律发展、调整,不存在任何宏观调控或其它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情形,例如安乐公司就可以同时拥有三条院线,因为采取分隔化的市场策略,故不存在垄断问题。香港的电影院一样是一院多厅,不少院线旗下影院同时也在上映同一部影片的同时也上映其它不同影片,这就不存在同质化现象,这就是因为香港拥有众多电影发行公司,院线与不同的发行公司保持着较长期合作关系并明白到总会“有辣有不辣”(亦即时有甜头的影片当然也就时有难啃的影片),不会因为急功近利地只要求有甜头的影片才排期上映。这是成熟的市场表现。
反观中国内地,中国内地现在虽然有34条院线,然而,由于这多条院线不存在差异性,即一部所谓“大片”公映,所有院线都同时上映这同一部影片,尤其是个别万众瞩目的“大片”更是所有院线将其排映时间占了每天场次的70%、80%甚至更多,几乎形成全国只放映一部影片的怪现象,同质化问题相当严重。因而造成给予人整个中国内地其实只得一条院线的印象,在一些重要档期,消费者几乎无从作出选择。虽然说香港因为没有保护本土电影政策,外国电影大可无障碍进口上映,本土电影与外国片一样影片完成才接受分级制审查,因而形成片源十分丰富,所以同时期往往会有超过10部以上影片公映,为消费者提供多元选择。例如今年《变形金刚2》这部所谓“大片”上映档期,香港如此小的一个市场,同一档期就有另外15部影片上映。这在中国内地是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34条院线早早就一窝蜂地只为《变形金刚2》而摩拳擦掌,极端急功近利,还怎会顾及其余“小片”?
形成这个现象,除了“五星级”豪华影院要急于收回成本而形成“哄抢‘大片’票房”外,当然也是发行力量的薄弱和单一化以及内地电影对市场仍然缺乏真正了解,对类型片仍十分生疏,特别是中小型制作。观众对电影的娱乐性、商业性就是类型片的需求,《大内密探零零狗》十分粗制滥造,却收了过亿票房就是其中典例。这是中国内地电影院线严重同质化的根本原因。
香港市场比起中国内地实在显得太小、太小了,但有更多选择、显得更成熟,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离成熟还有相当大距离,离电影市场繁荣还相当远。
票价改革应该要付诸行动了,摒弃浮躁豪华攀比,要让电影真正回归大众;院线也需要逐步采取区隔化,不再一窝蜂地涌向同一部“大片”,是否可以参考香港新宝院线和安乐公司旗下院线的一些做法?这样,中国电影及其市场就有可能长期繁荣发展。
(原刊上海《新民周刊》2009045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