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剧作到拍摄的历练是什么?(电影专题交谈)

(2009-11-15 00:46:46)
标签:

影评

电影

蒙古族

图雅的婚事

王全安

白羽

陈帆

文化

娱乐

从剧作到拍摄的历练是什么

(电影导演的北京专题交谈)

 

    陈帆:每次与你相聚,无论在上海、北京、西安或者乐山,都想跟你谈谈业内的电影做法问题,在摸过胶片电影又是数字高清电影的剧作到拍摄的实践中,仍然想彼此“梳梳辨子”,目的是举一反三吧!你认为当下的拍片状态是更加良性了,还是产生了一些在电影视听观赏上的误区?

    白羽:现在是社会投资很多,很多年龄段的导演都在拍。但是,现在的好作品比起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

    陈帆:据我所知,近几年在中国内地的电影的年产量在逐年增加,今年又将是400多部在望,但中影集团最权威的发行放映信息反馈仅有不到100部以内的影片可能进全国或部分地区的院线公映,其余近300余部都将丢进片库睡大觉。我分析除了中国本身在影片发行放映上存在严重的垄断性电影产业单一消费战略外,也同时存在业内的影片创作素养机制上的严重缺失,你怎么看?

    白羽:中国的影片发行放映跟国外完全不同,主要是唯市场趋动而排斥所谓的艺术片,国外特别是欧美的影片发行与放映是商业片与艺术片并举同步的,这已是一种影业产品销售的规矩。我们国家如你所说,而从业内找原因主要是文化理念问题,创意啊剧本啊,内容上因为现在是内容至上。拍摄技巧,手段,艺术感觉,绝大多数导演、编剧都很好,特别是年轻的。但是,普遍缺的,其实是各个年龄段普遍缺的,就是文化的素养。

    陈帆:我完全赞同你的观点,这好比一个人的精气神儿,如果你的内功不足,也就是说光有强壮的体魄而缺乏心理机制的有效自控,你到头来依然是外强中干。我并不是说我就百分百能拍出好片,而是说,起码能做到心里不虚,因为我经历了近十年的胶片电影摄影和多年的编导业务及整个电影工业生产流程的熏染,之后又进入文学创作多年,同时又倾心于照相摄影、绘画书法和相关的音乐编创实践,特别是长期的多种社会(包括经商的生涯)亲身磨砺。就逐渐感受到要做导演该有的历练根基是什么?我的感受是:综合阅历的实践出真知(即升华了的对社会的洞察能力),还要加上独特的创意天赋和灵性再造画面叙述故事的能力。

    白羽:是的,所以文化的素养是作为编剧与导演,特别是导演最为重要的业务基础。文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等等,我看到的是业内,整个对于人对社会对情感对心灵的这些见解这些洞察,有些欠缺。当然,不是所有的,也有好的,不是所有的都不行,也有好的作品。比如电影《图雅的婚事》(Tuya's Marriage∕王全安导演)一类的,在国外拿了大奨。

    陈帆:对此我也有同感,我在几年前也注意到了王全安导演在人文深度上的努力。这说明了一个怎样的命题呢?

    白羽: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剧本他是跟芦苇合作的,我不知道他们俩是谁为主。这部戏,作到了内涵深刻。象这样深刻独特的作品,实际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中国影坛上是很多的。

    陈帆:人文在电影中的核心叙事要素是牵动人们各自自身的情感与人生经历的,从视听内容到观影感官自我转化的心灵共鸣,在有限的特定时间里,剧作的叙事要素用不着面面俱到。而现今的影片产量的确上升很快,但为什么反而好作品确减少了呢?

    白羽:现在为什么减少了呢?一方面是,整体的社会文化思想的这种素质有所下降,这种就是我们创作者个人的努力,这方面的努力。因为很多努力是在筹资,然后研究拍摄技巧,或者学习一些技术,或者是培植自已的各种体验和感觉,这都不差。但是,往往忽略了文学的修养和理论的修养。包括哲学、美学还有社会学各种理论的修养,对戏的处理,这些东西都会潜依默化的起作用。

    陈帆:有足够道理。我自已也经历过阵痛或者苦恼的过程。早始时,就是狂热的艺术追随者,回想初、高中学校念书时,就在搞朗诵排话剧,其实知质非常浅薄无知,就是进了高校虽然好些了,也自以为表导演与其它多学科无关,一旦真正作为为命争而生存的人时,才知道文学是什么?别的学科又是什么?最根本的还关键是投身社会的多种高的低的如意的不如意的职业经历,更根本的是挫折与人生艰辛的直接体验,才应证了为什么有人间故事的小说再造。而拍电影该是什么?我又一次跟你讲到谢飞老师那句精典阐述了。

    白羽:我知道你在说什么正是我的恩师谢飞老师多次讲的话,谢飞老师说:“拍电影是什么?剧作是在案头的导演,导演是在现场的剧作。”你也引用过多次这句话,说明谢飞老师讲到了做电影的真谛,也就是说编剧是纸面上的导演,导演是现场的编剧,就是说它是一回事一体的。

    陈帆:而谢飞老师实质讲的正是作为导演的综和历练的体验所为。

    白羽:既然是艺术,创作不管是在剧本阶段,还是在现场拍摄,它是一回事,它都在处理内容,处理人物的情感、心灵,包括事件包括人物塑造,实际上包含了文学的见解和哲理的见解,它是一种感性的形态来讲一些思想性的东西。这两个是不可分的。

    陈帆:我本人愿意吐露些实在平实的真实体验的心得,实际上是想说,做成一个作家不容易而做成一个不同凡响的作家更加的不客易。换过来说,作电影导演也是同样的道理。电影不是一顶花帽子你戴上了人家就会喜欢你,不是这样的,这种职业,是非常综合的同时还要加上天赋才成。没有综合结晶的人文思想的多元历练,是很难做成真实感人的电影来的,大众电影的核心在哪儿?

    白羽:思想没有感性的形态是不能普及也不能够打动人,它只有感觉没有理性的东西,象屠戈涅夫说的“一团混沌”。什么也确定不了,什么都搞不清楚。象有些个别人作品,大家谁也看不懂。也不是说真看不懂,而是说它并不怎么好,确实不能得到多数人的共鸣,也得不到推广。

    陈帆:这正是举一反三的电影职场的命题,为此我本人仍将会付出艰辛而快乐的努力,要不然会是怎样?

    白羽:做电影要有大众口感口味,如果有些连这个比较高级的看不懂都做不到,就是说叙事混乱,或者故事讲不清楚,或者人物塑造不够独特深刻,或者整个片子不合理不深刻,这些各种毛病出现得很多。这些软件的东西是必须解决的。就是说要在从剧作到拍摄的发展中完善、完成和走向成熟。(来源DV@时代杂志)

 

                                                       

从剧作到拍摄的历练是什么?(电影专题交谈)

从剧作到拍摄的历练是什么?(电影专题交谈)


    只要我们的意识中还充满意志,只要我们还沉溺于种种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断的希望和畏惧之中,我们就决不会得到永久的幸福和安宁。

                                               -----叔本华

 

    附电影

    《图雅的婚事》

    目录

     影片概况

     剧情简介

    感朴实笑中带泪

    导演阐释

    获奖情况

    图雅的婚事评论  

    影片概况

  图雅的婚事

  ·英文片名:Tuya's Marriage

  ·出品人:袁汉源 王 乐

  ·导演:王全安

  ·编剧:芦 苇 王全安

  ·摄影指导:卢 茨(德国)

  主 演: 余男

  上 映: 2007年3月1日

  片长:96分钟

  地 区: 中国大陆

  语 言: 国语

  颜 色: 彩色

  类 型: 剧情片/伦理片

    剧情简介

  个性倔强的蒙古族妇女图雅和残疾丈夫巴特尔离婚,她想再嫁一个男人,并和这个男人一起照料巴特尔、孩子、牲畜和几十平方里干旱牧场。但前来求婚的男人都不愿意接受巴特尔。打石油赚了钱的中学同学宝力尔来向图雅求婚,他把巴特尔安排在高级的福利院里,然后带图雅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头一次离开草原的巴特尔难以忍受对图雅跟孩子的强烈思念,割腕自杀。图雅救活了巴特尔,带着巴特尔和孩子又回到干旱缺水的草原牧场。

  图雅在放牧途中救回醉酒冻僵在荒野的森格,森格叫图雅嫁给他,他愿意和图雅巴特尔还有孩子们在牧场一起生活。图雅最终接受了森格的求婚,然而,巴特尔和森格却在喜庆的婚礼宴席上打了起来,倔强的图雅终于哭了……

    情感朴实笑中带泪

  影片的故事背景虽然设定为内蒙古,但并没有一味铺排“少数民族风情”,故事简洁有力。当场就有观众提问说,为什么要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内蒙,但没有拍过多的异域风情呢?王全安这样解释说:“‘嫁夫养夫’的故事并不罕见,但我不想再去反思或装深沉,如果把这个故事放在汉族的家庭里,一定是个挺郁闷的电影,充满了挣扎、沉痛,少数民族地区不会那么多禁忌,我可以借蒙古族的胆让我奔放一下。”

  谈到这次在电影语言上的运用,王全安说:“艺术片有其自身的瓶颈,我在拍第二部影片《惊蛰》的时候领悟到,虽然电影也要尊重个人的表述,但更要尊重电影本身,因为电影拍出来是给人看的。所以这次就拍了一个相对好看的电影,注重叙述和戏剧性。”

    导演阐释

  《图雅的婚事》如何来?

  所有荣誉和声名都是在一夜之间获得,但《图雅的婚事》并非一日拍成。“这种电影都能拍成,以后拍什么电影都没问题。”王全安昨天引用剧组工作人员的话说,在严重沙漠化的内蒙草原上拍摄该片,风沙猛,周期长,“体会最深的是,我们都是热爱电影的”。

  1 女人给他灵感

  从《月蚀》里的都市“两生花”到《惊蛰》里的陕西大妞,再到《图雅的婚事》里的蒙古族妇女,对女性角色的偏爱几乎成了王全安作品的标签之一。他曾对本报记者笑言,年轻男导演关注女性挺正常,“她们活得有尊严,也让人喜爱”。余男则表示,王全安电影里的女性都很坚忍,这是他对女性的一个贯穿始终的看法。王全安表示,自己三部长片的女性分别来自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及边远地区,“我还想继续拍摄身边女性的故事”。据悉,他的下一部作品已敲定拍摄西安的纺织女工。

  2 《白鹿原》给他机会

  如果没有《白鹿原》,可能没有《图雅的婚事》。2005年,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白鹿原》准备交给王全安拍摄时,此前准备接手的导演已包括张艺谋、陈凯歌、吴天明等人。王全安表示,在《白鹿原》拍摄计划一再推迟的情况下,才“插空”拍摄了自编自导的《图雅的婚事》。王全安表示,在这次小小的“练笔”过程中,如何把有质感的生活放到戏剧冲突强烈的场景之中,是他需要解决的难题。

  3 蒙古草原给他胆量

  《图雅的婚事》源自一则真实的“嫁夫养夫”故事,余男扮演的内蒙古女人要求愿意娶她的男人能和她一起照顾伤残的前夫。王全安认为,“嫁夫养夫”的故事并不罕见,“但我不想再去反思或装深沉,蒙古族可以借胆让我奔放一下”。

  4 余男给他信心

  虽然余男没有在柏林拿下影后,但王全安多次表示她的演技已是世界一流,“在这部影片中,我认为最具品质的部分就是余男的表演。”究其原因,王全安表示,余男数月体验生活,是电影创作的一个基本工作方法,“好演员都是比较笨的,而不是聪明人”。

    获奖情况

  2007年1月,第57届柏林电影节 最佳影片金熊奖、柏林电影节独立精神奖

  2007年11月,第43届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主演余男获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大奖

  2007年11月,突尼斯的迦太基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最佳大奖、女主角余男获得最佳女演员大奖。

    图雅的婚事评论

  王全安在立体的视角中呈现生活的深厚

  如果说一个艺术作品能富有蒙古族长调的特质:高亢悠远、舒缓自由,苍凉浑厚,曲折通透……那么这位导演就抓住了蒙古精神的特质,也抓住了人类生活的绵延连续的柔韧,也抓住了一部优秀电影之作的灵魂。王全安,一位第六代新锐导演,用他出色的电影才华,做到了这一点。

  可以说我是带着身为蒙古人的挑剔之心,来看这部从名字上一看,就知道是蒙古族题材的电影的。我不相信一个汉族的导演能够拍出好的与蒙古族相关的影片,因为民族作品需要内气,但是看过后,除了满溢的内心、流淌的泪水,还有多时的无语,我意识到自己错了,彻底地错了,原来优秀的电影是跨越国界、跨越人种和文化而存在的,所有的一切地域文化都是表面的载体,是外衣,而王全安导演追求和表现的是一种真实的生命内核,这才是艺术作品最原始的源泉和归结地。

  《图雅的婚事》讲述的是一位女性带着她打井致残了的丈夫和一双儿女,在生活的重负下,寻夫再嫁的故事。这样一个简单沉重的故事内核,被王全安导演安排到了一个雄浑的蒙古环境中,一下子,故事的生机和神韵就丰足了。这个故事是那么地契合蒙古族的精神内质,当悲凉的马头琴声响起,当悠长的蒙古长调切入,跳跃而出的是个人命运在地域文化苍凉背景中显现出的原始生命力,电影因此而大气。王全安导演的智慧也在于此,为了这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执着追求,他启用当地牧民来表演角色,角色就是他们自己,当然女主角余男是个例外,王全安需要余男这个点来带活这部电影。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将自己的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蒙古血液,内气自然而生,这让他的电影作品起码在精神上很民族。

  一、 哲学范畴的俯视

  俯视这个词,常让人产生反感,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这又是一种高度的清醒,是一种理性的必须,我从《图雅的婚事》中看到了王全安电影艺术的哲学性俯视。

  生活是个怪圈

  片头,蒙古族婚礼背景音乐中,两个蒙古男孩在打架,身着蒙古族新娘服装的图雅跑了过来,试图分开他们俩,但是孩子们的撕打仍在继续,图雅气愤地说:“都不是好东西”,接着扭身跑到一个小蒙古包里,关门掩面而泣。貌似喜庆的婚礼将是生活磨难的结束,还是开始?这是个未知数,也是个哲学问题。此处余男的表演张力十足,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心,哀婉动人的马头琴切入,悲凉之气从脊梁后升起,这就是电影的开篇。

  片尾,婚礼上,蒙古包内的图雅先后的两个丈夫巴特和森格在喝酒中撕打,蒙古包外的两个小男人的摔跤式的打架,与片头相同,一个完整的轮回,一个生命的怪圈,在此你能看到王全安清醒的双目,和他对生活背后无时不在的哲学的领悟。一个新的追求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看似圆满之后,就会有新的追求、新的欲望以及新的矛盾的产生,生活人生皆如是。这让我想到了哲学家叔本华,他说:“只要我们的意识中还充满意志,只要我们还沉溺于种种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断的希望和畏惧之中,我们就决不会得到永久的幸福和安宁。”

  在物质与精神间游移

  金鸡影后余男饰演的图雅在影片中是一个善良、吃苦耐劳、豪气到甚至有些剽悍的蒙古族女性。面容黝黑,眼睛黑亮,并不时地叉腰而立,歪歪着身子,朴实倔强得可爱。她的丈夫在缺水的草原打井时被砸伤,自此生活的重负全都落在了图雅一个人身上,里里外外全都是她一个人在忙。影片开始不久导演就用简练的电影语言交代了这一笔,图雅在放牧并救人回家后,在和丈夫巴特尔说话的过程中,端着奶茶就睡着了,巴特尔对儿子说:你妈太累了!

  草原用水难的缺憾和家里劳力不够的困境,袭扰着图雅家的生活,艰辛是生活的主调,但是图雅却从没有抱怨,不断地劳作着,在这里物质和金钱是一种改善困境的需要。生活的艰难令巴特尔和他的老姐劝说图雅离婚,可是秉性善良并富有深情的图雅,无法将过去鲜活过的情感割舍,无法去选择实际需要的物质:实在的男人和殷实的财物。在这里精神的道德和情感性与物质的实惠发生激烈的冲突。精神是虚幻的,而物质又是实实在在的,这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人谁都无法或缺的两种东西。图雅属于偏精神型的人,最终并没有选择向她来求婚的有钱的老同学,在激烈的情感冲突后,选择了继续守着巴特尔过艰辛的日子。

  而他们的牧民邻居乐观的森格,还有他那从未出过场的老婆,却过着一种向往草原之外的偏物质的生活。森格的妻子喜欢钱,喜欢大卡车,森格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他觉得男人挣钱养家女人来花,是天经地义的。但他也一直被有一种朴实茁壮外在美和善良坚强内在美的图雅所吸引,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游移。在这里王全安导演,表现出了一种大度的宽容性,并没有因人各自对物质、精神的选择而做出任何道德的评判,而用他精准到位的电影语言讲着他自己对生活和爱的理解,并用他内化的哲学之眼俯视着这个问题。

  二、 人性人情的平视

  对人性人情的平视是这部电影中最美好的东西,这和导演的深切平民意识有关,他会从生活的平实中读出美来,所以他从头到尾都在以温暖、关切、从容的姿态讲述着一个背负着生活沉重的女主人公在苍凉的社会环境大背景下,在两个蒙古男人中间挣扎的命运,他制造了一系列的由小到大的戏剧冲突,来诠释人的复杂心理和深刻人性。

  《图雅的婚事》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影片的故事性突出,这与当前中国电影不太会讲故事的现状背道而驰。王导说故事的能力是一流的,他在每一个画面的细节处用心,电影语言流畅到位,故事逻辑环环相扣,让每一个细节为之后的情感高潮的出现做出铺垫,细腻如潮汐,起起伏伏。

  影片中可爱的演员们一个比一个棒,从形象到声音,到拙扑自然的表演,到原生态的台词,处处让人心动。让我觉得我们蒙古族演员真是人见人爱,当然抛弃我个人的情感因素,来看这个问题,是王全安导演对角色有个精准的选择,并能在现场诱发出他们最真实的回忆,最本真情感的流露。不难看出余男、本色演员都和导演有着一样的松弛状态,这都来自导演平视下的人文关怀。

  巴特尔,作为图雅的丈夫,因缺水打井而丧失生活能力,他一直爱着自己的妻子图雅,但是这种爱有着蒙古族特有的深情和含蓄,你能在无数的细节中捕捉到这些情感的流露。为了解脱图雅的重负,他让图雅与自己离婚嫁人。

  有一场戏我格外地喜欢,就是巴特尔坐着怀里抱着他们熟睡的女儿宝乐儿,图雅侧躺在那里,画面很温馨,她拿着个镜子照着自己说:“巴特尔,我老了吗,今天怎么来了六拨提亲的,就是没有人看上我。”巴特尔说:“人家是看不上我。”图雅又说人家是60多岁的老师,有三室一厅,将能教孩子念书,考大学,嫁不嫁?巴特尔沉吟片刻说:不嫁给他。这场戏辛酸、动人,余男和巴特尔出色地诠释了人物复杂的情感和内心,让作为观众的我的心里不断地涌动着什么。这样细腻的场景和笔触在王全安的电影里比比皆是,我心动连连,如石子入水。而电影最终是由精巧的细节编织而成,而王全安对细节的编织是成功的,由此形成作品的巨大张力。

  三、 人类精神的仰视

  这部电影通篇都饱含是一种对向上的人类精神的崇拜,和人类原始生命力的仰视。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全安导演对女性的挖掘和尊重,他意识到了女人的力量。

  图雅是个蒙古女人,她身型柔美,内心刚毅。她身上的顽强一直是她苦难生活的支撑。当丧失生活能力的巴特尔在福利院,眼见自己心爱的妻子真正离开,准备嫁给有钱的老同学,那场戏真令人心酸,我的泪水从那时候开始就无法止住。巴特尔在爱的真实抽离下绝望,割腕自杀,被抢救了过来,图雅赶回医院,情绪激动地说:活着不容易,死还把谁难住了?并将酒精瓶子塞到孩子们手中,要一起去死,以激励巴特尔生活的勇气。巴特尔在病床上饱含各种情感的抽泣和一家人的抱头痛哭令人震撼,生活充满悖论,到处是苦难和无奈。所以这样一个坚强的女性,轻易不哭的她,在哭泣的时候是最动人的。当她紧闭的的心门,被爱的一系列的积累,和森格热烈执着的示爱行动——冒着生命危险在她家门口打井,一点点打开,推向情感的高潮时,森格却忽然不见了,去寻找拐走他大卡车的名存实亡的老婆去了。对新情感和新生活充满了憧憬的图雅受到致命的打击。她拎着给森格熬的奶茶,独自走在冬日的草原,荒芜的背景,路途很短但你感到痛苦的心路很长,泪水无声滑落在图雅的脸上和观众的心底。导演就是用这样精巧的情节设计,余男就是用这样的无言表演,把人的心理一波一波地推向彩色心理高潮。

  女人是伟大的,她们默默承受生活的重负,并用他们的柔韧支撑着家庭和社会,她们是人类生命力的最佳体现,是民族衍生的一方厚土。她们平凡而质朴,不屈不挠地向上,就象一曲悠长高亢的长调,令人神迷,王全安用他的电影语言将女性的力量,女性的伟大随电影的情节发展推至观众的内心。

  从这三个不同的视角来塑造的电影,饱满度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再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已经说过电影中最重要的故事性已经在王全安的电影语言中得到最大的重视,他讲了一个真实的好故事;知觉上,德国摄影师唯美富有质感的摄影手法,烘托了大气雄浑背景下的女性的力量,我记忆犹新的一幅画面是近处红褐色的温暖土地,远处苍凉横亘的群山,和高悬的一轮有着母性光辉的圆月,象征意味十足;最让人心动的是适时切入画面的蒙古族音乐,王全安是个高手,他对我们蒙古音乐的理解和运用贴切到位,让我极其的惊讶。还有从平实、朴素、真切、活络的台词,也能看出编剧导演的功力来。一部优秀的电影是细节过关的电影,每一个镜头,每一个音符,每一个画面,每一个情节的设计,每一个演员的表演,你都能看得出王全安的精准到位来,所以,这样的电影一定是好看的,动人的,他让你泪水横流,让你随情节而动,让你在激烈的人物冲突和纠葛之后得到深深的触动。

  当然这部电影肯定有它的不完美之处,王全安也一定有着他的遗憾,但是一切的一切因有所控制而达到一种少见的精准到位,王全安导演自身在我眼里幻化成一杆精准的老枪,在完成着他神赋的电影使命。漂亮的攻城战之后,他把他的一部成熟之作推到了观众面前,那就是《图雅的婚事》。 (资科来源百度百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