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故事进入拍摄
无论你拍剧情长片还是剧情短片,也无论用胶片或髙清拍摄或者在用常规DV机拍摄,你在投拍前的文学故事构成达标了吗?我说“达标”的意思,是在讲故事内容的可读性。但,这还远远不够,作为电影,那是一种具有强烈流动感的画面视听故事,所以文学转换成电影的过程,是导演重要的造化功夫。
我们常说画面运动,或者更说是镜头运动(行内简称镜运)。我们张开视角,实际上是在说机位定向拍摄,它同时又包括了跟拉推摇移等技巧的运用。长镜头,一般说定机位定焦定景别镜位拍摄,用不转换镜头的插入技巧,这要看导演在场景人物处理上的思考。
不少导演并不注重内客转换的思考,实际上是不重视故事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他们常常对剧作熟视无睹,以为大体了解了故事内容即可,总以为靠现场镜头的临时即兴就可以完整场景与人物的填充与补充。在此,我仍然要不耐其烦的引用谢飞导演一句精典告戒:“拍电影是什么?剧作是在案头的导演,导演是在现场的剧作。”
再听听北京电影学院青影片厂白羽导演对前辈这句精典名言的认知,他评介说:“这就是说他辩证的讲到了剧作与电影的关系。实际上剧作思维不是一个写作的思维,而是一个如何拍电影的创作思维。影片在具体拍摄的时候,又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制作的操作过程,而也是在进行创作,就是包括剧作思想。谢飞老师的这种观念很深刻,我觉得他把剧作与电影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了,而且使你的意识就是不一样。我体会到,在写剧本的时候,包括分镜头的时候,你随时要有导演的意识,而你在现场组织拍摄的时候,随时又要有剧作意识。这是很重要的,它使你创作作品的深度,从感觉上就是不一样了。”
对于拍片,我们有一些导演所持的态度又怎样呢?我清楚记得几年前在北京的一次“中国电影导演垦谈会”上,导演黄建新就说:“很多导演拍戏,目的即过程,只要拍了就行,不管其他,拍片变成一种自我满足,这样的方法玩票可以,但做职业导演是不行的。因为它违背主流电影的产业原则。”对此,从事影片摄制的剧情片导演将有何体认呢?
这几年,进入电影摄制状态的一批导演,不少因为来之不易而进入实际拍片,因为慎之以待,用了心思又创展了造化思维,体注了才智使电影的画相充满张力和动人的形象感染力。但优秀者的来之不易还不仅仅是获得了银幕话语权,而是说他们拍片并不是“变成了一种自我满足”。而我们发现还是有不少导演,特别是初出茅庐的少青导演,甚至包括成熟的中青导演仍然把电影,作为一种自我满足在对待。
它少了什么?少了公民责任和对大众表述电影价值的态度,就我所知还少了当故事进入拍摄时的有效转换。(来源:DV@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