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死,这个命题

(2009-10-11 09:05:07)
标签:

宗教

物欲

佛家思想

生与死

陈帆

山水

生生世世

猪猪

灯塔

杂谈

生死,这个命题

 

   北上先到烟台的一个海岛,我有幸进入禅修,有幸得心灵导师、文化产业锐力的拓展人盛艾行者真纯盛情地邀请,有幸结识了祖山望海禅寺的释珠光法师,河北省药师佛研究会会长释光明法师和北京香山雷音琴馆的邵天泽道长三位大智者。

   青岛进北京前夕我在个人的心灵修行笔记中写下了《顿悟什么?知,还是不知?》以我浅肤之见以心得记述如下:

   生与死这个命题,魂牵魄绕的纠缠着每个人。时光在每分每秒的流逝,谁也挽留不住它,它是无形无影的掌控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奇怪的是,谁也不去计较它,可谁又能去计较它呢?

   当生来的时候,你混然不知,只有认父母记事以后,你才知道自已在一个家庭里,成为一个要吃喝的成员,于是就开始了你个人的人生之旅。当死来临的时候,你会知道恐惧和危机,非正常死亡容不得你去想许多,除了极度恐惧和不知觉,一切很快化作消结。正常死亡在滞留期会有许多思寻,回忆、追溯、怀念、感伤等等,该想的都想了,也想到死,死的概念是什么?每一个临终者认识的角度都不一样。人,生生死死是永恒的主题。

   对生与死的概念,有很多的说法。佛敎有轮回说,而各个宗敎都认知人是有灵魂的,肉体虽然衰亡了,灵魂却还存在,灵魂会从僵化冷却的肉体中脱体而出,去哪里了呢?说法也很多。佛敎称六道轮回,升天堂的下地狱的,成仙得道的,变猪变狗的。这是叫善恶报应的轮回关系。宗敎的解释有何道理?我想,只有悟觉者能知道其中的奥秘罢。

   人世间,岁月匆匆,每一个生者都要经历一个生长、成长和成熟、衰老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漫长,所以才说“人生苦短”。那,为什么是苦短而不是甜蜜的短暂的美好人生呢?人,几乎不可能处处事事都那么顺顺利利的,这才会有“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的说法。而人的一生,难道只有一、二件舒心美满于你的所有吗?这个问题,每一个人的答案当然也是不尽相同的。那,你如何面对这样的人生呢?

   中国儒、释、道对生与死的解答,都在说超脱。只不过境界的层面不同,

孔孟理学讲人生死有数以尊老爱幼奠祭亡者以为传承根,老庄哲学讲生死皆为大欢喜,无生皆无死而无死皆无生,来去使然如一,佛家思想却以轮回诠解了生与死的关系,被认为是最髙境界。但,面对人世间的生命生存的现状,人们几乎对生死的价值一无所知。而命争的现实大多是捱或忍。是屈从,还是坚强?

   何以为生?又何以为死?我本人也在静修,自感觉“超脱”的概念是对生死两关的态度。进而说,是对朝夕四季生命延续所持有的超世俗认知。而人的个体性常以得失息息相关,我执的定义正是维系在个体“我”的得与失的利害当中,佛家思想的核心是入世与出世说而分界。告诫生命历程勿执于得失之中。

   尘世间人做人的道理,终从根本上脱不开对得与失的认知。而出世则是一切皆空空无有,大怀以虚空视得失为虚空相观,却又并非虚无了了,而是认知人世间的一切有生命与无生命之物皆为无常之态,终脱不开“得而喜失而悲”的物欲之状。

   超脱的本意就是放下我执,放下得失就是放下对物欲的痴迷。痴迷物欲者无知世认,无真虚观,无明心见性之大就佳境而困执于灵肉分裂之中终不得醒。悟不知生为何来死为何去,悟不知肉体之腐乃区区生理过场,而心理灵性的悟性在于不为物欲所困而超然。佛家的出世观被视为菩萨道,虚怀若谷的意念是不为世俗一切物相所迷所执。道家的论道是在入世与出世间论道,这体现了老庄哲学两全归道的思辩,所谓道非道非常道的本意是让入世之凡夫俗子不必过度迷醉于物欲中的戒律,但世人大多不明其意。

   光明法师解道:“道者,道是体,无形无相,遍一切处;法者,法是道之外在显现,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所想皆是法;自者,本自具足,不假外求,道法本自阴阳,本自不二;然者,然也,是.一切如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无始以来,本来如是,哪有先后?于无第一因处寻第一因,大痴也.道法自然,法尔如是,默契交融,觉悟奉献,共享本地风光.嘻嘻,陈导,相会有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