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生代电影人的价值取向

(2009-06-04 00:16:12)
标签:

商业电影

《洗澡》

dv机

王家卫

香港

张杨

陈帆

文化

心语

娱乐

 

新生代电影人的价值取向

 

主持人; 陈帆

受访人:张杨/中国新生代著名电影导演

 


    陈帆(以下简称“陈”):对于一位公众所熟悉的而且知名度很高的青年电影导演来说,由于他的主要作品被公众所熟悉和认同,人们便很容易形成一个公众所了解到的他,甚至包括这位导演的一些创作之外的新闻轶事。其实,由于媒体的焦点炒作,多带有鲜明的娱乐性和猎奇的成分,我们对一位有成就的新生代电影人的真实状态仍然知之甚少,为此,我们希望通过跟张杨的交谈,能够真实的了解到他最真实的一面。

“代”的划分无意义

    陈:在国内你是一位非常受公众关注的青年导演之一,我首先想问的是,你认为中国电影人的分代说法科学吗?近年中,传媒界不断的有第6代的说法,并且把你作为第6代有代表性的导演给予评价,你本身怎么看?

    张杨(以下简称“张”):嗯,我基本上对这个所谓的“第6代”的提法没有什么特别的认识,我认为从中国电影的实际演进和发展来看,应该没有这个“代”的概念。其实你问到的这个问题,所谓被定为“第6代”的人,实际上大家都没有这么一个共识。我感觉,这种所谓的分法,很不科学非常的模棱两可。按我的观念,好像我自己就不应该是第6代,如果按照这几年的评论界的提法,或者媒体对第6代形成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划分,那我自己说,我根本就不是第6代。

    陈:你能具体谈一下对这种概念或者划分的看法吗?

    张:就这种“代”的概念和划分,对我来说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是挺茫然的。我自己就没有什么“代”的体验,包括贾樟柯、张元、娄烨、路学长、王小帅等我们这些人,没有哪一个同行是属于同样的创作思路的,其实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思路,每个导演的创作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自己对这一代人的总结,应该说基本都是个性化的创作。

    陈:为什么说是个性化的创作?它和“代”的概念和划分有何关系?

   因为每个人都在关注自身的生活和自身的状态,其实所表达的题材、主题,或者说哪怕是生活,也都是各自所熟悉的一些东西。所以,到最后都变得多样化了,以至于每个导演的作品就各有千秋各有不同。它的确不像评论界所提到的张艺谋、陈凯歌他们第5代,而我们这一批人有一个更加现实的审美价值观念,尽管表现的内容有相对一致的东西,或者可以说有些表现的内容确实一样,但是,这一代人好像没那么多共性。特别是近两年来的创作,就是向多元化在发展,我觉得就这一点说,其实是挺明显的。所以,我一直就觉得“第6代”的概念和划分是特别没有根据,而且意义已经不大了,这种“代”的划分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的。

    陈:你认为包括你在内的这一批导演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怎样?

    张:如果这一批导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创作更趋成熟的话,将来他们肯定会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流,我自己也有这个可能。因为,第5代随着时间它会过去,而我们这批人将会成为主流。当成为主流以后,这批人会分化出很多的样式。我倒觉得有可能是在这些人中分化出一些流派,那倒有可能。这批导演可能是很具体的流派创作,哪些是商业的?哪些是艺术的?它可能会有一个分化。但,如果把这一代人统称为一个什么“代”,把这个“代”仅仅界定在一个时间概念上来说,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历史发展的潮流到最后都是这样的,人总是要成长要老的,总会有一批三十多岁的新生导演要站到前面来的,然后他们也会到四十多岁,他们就成了主流,这不仅是电影创作发展的规律,它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嘛!如果下面又有三十多岁的人上来,是不是又得划一个“代”呢?我觉得电影流派的多样化才会有价值,比如美国的新写实主义、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和法国的新浪潮都是流派的划分,否则的话,我觉得中国电影人这种按数字排列的什么“代”是没有价值的。

新生代的价值取向

    陈:在当下作为你们这一批人的创作潜力是很大的,这种状态你怎么评估?我感觉到跟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这一批导演有所不同,但你们这一批导演,整个状态是不是存在一种困惑?或者是在创作心态上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的情况呢?

    张:我想可能是这样,我自己觉得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是缺少那种真正有份量的电影,还没有问世。当然,我们这一批导演都有一些比较好的作品,但是在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上,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特别强的创作意识。比如像贾樟柯的《小武》、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娄烨的《苏州河》都是不错的片子,只是作品的分量还没有到达那种让人觉得确实是一部非常精品、非常经典的电影,这个位置还没有到,但是他们的创作潜力都是非常大的。

   那么,你又是怎样看待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你作为导演的创作成长期呢?

   因为,要看待一个导演的发展,还不能仅仅凭他的一、二部作品。包括台湾的侯孝贤,他的前三部作品,几乎没有人知道,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他以前也拍过商业电影或者类似这样的电影,他其实是从创作后期的《童年往事》这部电影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后,才开始冲出来的。当然,有的导演不一样,可能是天才导演吧,一上来就会拍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来,但有不少的导演可能需要一些过程,慢慢的去走自己的路。像现在这几个导演,你能看到他们的抱负,贾樟柯就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导演,你能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小武》,从他以后走过来的路子,就能看到他一定是能拍出好作品来的导演。

   你是否认为生活与创作的积淀,对一个导演的未来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是的,包括我自己的这种积淀,也许都还没有到达这一步。我的前三部电影《爱情麻辣烫》、《洗澡》和《昨天》,可能确实体现了我的一些东西,甚至也体现了自己一定的水平,但是问我自己,还没有拍出理想的电影。

   那么,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你理想中的电影呢?

    张:从我对好电影的认识,我的确觉得这前三部电影,还不是我的最好,其实是一个起步。怎么说呢?也就是说还没有完全进入到我真正要去的那个理想的创作境界中去,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这条路,或者说这个风格。也许我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应该开始在找寻这些东西。可能包括我正在投入拍摄的这部电影里和以后的电影里,我觉得可能那种自我的东西会更清晰,可能就会慢慢的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

   我想问的是,你对当下一批青年导演拍的作品,总体有何认识和看法?

    张:我觉得,其实国内的评论有时往往挺偏的。现在有很多年轻的评论者对我的电影,也包括对《洗澡》的认识和看法,我觉得有些偏。怎么说呢?因为国内的这些年青的评论者,往往把一些所谓我们现在拍摄的电影,看成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电影,认为从心灵上比较欣慰,有一种反叛的意识,有一种另样的观点。我觉得这都没有问题,肯定说这些电影是一定有它的必要。创作上一定需要多元化的,一定要有这样的电影,低成本面对现实生活的题材,有它存在的必要。但,我自己的观点恰恰是这类题材的电影,真正好的作品不是太多。我认为,有很多表现的内容仅仅就是一种态度,但态度并不是关键。所以在这方面,我一直承认《小武》是我看到的这些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因为它是用作品来说话。包括朱文的《海鲜》,我也觉得很好,确实令我眼前一惊,就有这么一种感觉。也包括2002年李扬拍的《盲井》,我看到也觉得不错。所以,我认为确实这些作品不是用态度来决定我对它的认识。

   看来,作品本身的内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说仅仅就是一种态度是很不够的,对吗?这一点是不是非常重要?

中外对电影价值取向的差异

   非常重要!但是,我觉得恰恰是国内的很多评论,完全就是以这么一种态度去说话,好像有这么一个态度就是前卫了,就是一种怎么样了。那反过来我就说,像我的《洗澡》恰恰在全世界各地有很多评论,比如美国的、欧洲的很多评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非常高。而跟国内的评论形成了一个反差。国内的评论就觉得《洗澡》有那么一种说不出来所以然的东西在里面,因为这种感受,好像你一个青年导演拍了这么个电影,这种评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不知道。但,恰恰是包括《洗澡》这部电影,在国外确实得了非常多的奖,起码在7个电影节它都是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或者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从这种感觉来说,我觉得我们国内的一些评论,对我的电影它有一种偏颇。

    陈:那么,你是怎样来认识中外评论的差异呢?你的感受是些什么呢?

   是啊!反而在国外的观众在看中国人的电影的时候,就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而作为我们中国人的自己在评论中却认识不到。所以,从这点来说,我仍然会去坚持我的这种创作方向,我觉得我的这种选择和方向是没有错的。当然我不是说,因为我拍了《洗澡》得了很多奖,就觉得怎么样了,不是。这跟那些奖没关系,而是觉得这样的电影,它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共鸣。我感到我是正确的,,因为我的电影真正的跟这些观众进行了沟通,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内受到欢迎的电影,而且在国外一样受到很多观众的欢迎。

   你认为像《洗澡》这样的电影,为什么能够获得国内外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呢?它到底是什么感染了那么多观众呢?

   我自己觉得,那是因为我去挖掘了人类共通的人性的东西,挖掘了也是人类共通的那种家庭的东西,这是全世界共同的人文情感。所以,我在这一点上,坚持了我自己的这种人文观念去努力的创作。

   在你创作的几部电影中,是否仍然有不同的出发点?

   当然,每部作品它可能出发点都不一样,比如像我后来拍的《昨天》,从它的商业票房,包括它得奖的成绩来说都不如《洗澡》。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它恰恰是代表了我“生命创作”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部电影当然一定存在它很多的不如意,因为确实感到它的难度是一个真人的故事,我不能够太多的去篡改家庭真实的一面。所以,真正给我创作的部分相对来说弱,就是说不能去乱编吧。如果要换一个角度,如果让我真的去写这样一个故事,有可能要比现在的电影要精彩,但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更看重用一个真人真事加上表演的方式来创作这么一部电影。我最后把它做到了,从创作心态上我觉得很好。

未来电影人从DV起步

   想问另外一个问题,当下有一批在你们以下更年青的未来者,他们正在不断的探索并期望能够走上电影独立制片这条道路,你对他们有何期望?

   我觉得,这是永远的必然趋势。就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或者是一些对电影充满了理想和追求的人,永远有这么一批年青人!永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去做成电影。

   这样一批充满电影理想的未来者,他们现在的实践机会是否大大优越于你们呢?

   现在是DV比较发展的时代,实际上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创作土壤。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么一个特别有利的条件。实际上,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题材,你还真是需要资金,需要一些人力物力的协调,才有可能去完成一部电影,哪怕是拍一个MTV,我那时候都觉得,也要用10万、8万的费用。现在如果你有了DV,你就可以有特别好的机会,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同时你又可以用DV这种方式让别人看到你的这种表达。

   你谈到了当下人们对DV的兴趣和运用,那你自己是否有参与这样的交流活动呢?

   这几年DV这种比赛和展映活动很多,大学生电影节就设立了DV作品的比赛和展映,我一直参加做评委,看到了很多DV拍摄的作品。我自己就感觉到,我确实能够通过这些用DV拍摄出来的作品,看到这些人的创作状态,在以前可能是不行的。

   你看了不少更年青的影像爱好者拍的DV作品,你从中体味到了一些什么呢?

   确实发现了好的东西.。有一些作品我能够感觉到这些导演是有头脑的,他们之中肯定有的人会很有发展的。比如2002年有一个拍新疆题材,只有10多分钟的短片《雪落伊犁》,我就感到拍的非常好。它实际上是一部非常宁静的作品,你能看到这个导演非常大气的对电影的理解、对镜头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仍然认为,DV到最后,还是要通过DV看到导演对生活的理解,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实际上是这个导演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拍片能力。当然,我也觉得应该多拍,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积累了对生活一定的认识深度后,慢慢就会提高的。

   你是否认为运用DV去拍纪录片将会更好?有什么启迪的作用?

   用DV去拍纪录片,对一个导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在纪录别人生活的同时,其实你已在用你的镜头观察生活,然后再通过剪片的过程,实际上你也在积累,就是说你怎样能把一个真正的生活,经过积累了很多素材以后,最终把它变成一部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的能让大家愿意看的作品。我觉得,通过DV应该去提倡这种尝试,而且要多去尝试。那么,我想有很多有才华的电影追求者就会直接冒出来了。当拿着他自己的作品放映的时候,就会被另外的一些人看到,那么这个看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被发现的过程。

   在不少青年影像爱好者进行DV的拍摄过程中会有什么不足的问题需要注意的呢?

   现在可能比较大的问题,实际上是对DV的一种理解和认识的问题。有很多这样年青的导演,他们觉得好像我拿起了DV机,有了这个态度我就成立了,其实还是不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DV机永远还是工具,DV的运用它是你的一种方式,而最重要的还在于自己对生活本身的理解。现在很多年青人,冲劲儿都比较强,拿着DV机晃晃悠悠的,拍点边缘另类的东西,这是我看了一大批作品中都有反映这类的内容,包括我自己年青的时候,我如果有这种使用DV的机会,恐怕我也会去做这样的东西。我认为,这是值得注意的,我已经说过了,最根本的不是一种表象的追求,而是要真正对生活要有比较成熟的认识和理解。

我做DV是增加创作体验

   你除了从事电影创作,你也曾亲自拍了一部DV作品《太阳花》剧情短片,我也曾经问过你,你说花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那你为什么用DV尝试去拍摄这部短片呢?

   其实就是一种想用DV来玩味一下的体验嘛!因为也是有这么一个机会,正好有这么一个DV的活动,组织方提供了3、4万元的资金,因为只是提供示范展映而不是去发行,所以就没有压力,所以就去做了这次尝试。我以前其实拍过很多纪录片,当时还不是数字方式的机器就那么去拍,对我来讲,用哪种方式都是一样,我感觉它的吸引力就在于没有那么多框框,没有拍电影那么多束制的东西,不会去考虑灯光、胶片、冲洗,还包括一个很庞大的剧组这么有压力的班底。你可以比较自由的去构思一个小题材,并且可以很快去实现它。其实整个灯光我都可以不用,利用自然光就可以实现它,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很有意思!

   你就觉得拍DV,是否可以做一部比较像样的剧情长片呢?

   将来自己做一部电影,如果这个题材适合用DV这样的方式,那DV可能就是一个最好的表达方式。因为,也许我这个剧组就5、6个人,我会开着车去想去的地方,用这么一个小群体去完成这么一个故事。我用DV拍《太阳花》,也是希望通过这么一次尝试,来看一看DV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总的感觉还是很好的,将来我会去做一些纪录短片和剧情短片,都会有可能。

   那么,你对DV的基本认识是什么呢?

   DV是一种随性的工具,没有创作压力的工具,你不需要去费心寻找太多的投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个小题材,做一个自己尝试的东西。这些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拍DV的过程,心境是宁静的,又少有额外的配置,创作就往往需要一个放松自己的过程,这种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创作体验。

我的创作观和对香港电影的评价

   我查到一篇非常有趣的新闻材料,讲的是你在广州的一次座谈,其中有一位中文系的巩教授,针对你的《昨天》发表了一番个人的看法,他认为“既然这部片子表现了吸毒为内容的极端题材,那你为什么不去表现性幻想?”他同时还提到了王家卫的事,你当时也对王家卫的电影作了一下评述,你对这些问题怎么看?

   实际上,我可能是真正经历过那种特别的体验阶段,比如摇滚乐的生活,甚至包括也接触过毒品这种生活,就像《昨天》男主角类似的生活,我经历过很多的东西。对我来说,为什么以前不敢去接触摇滚乐这种题材?根据我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理解,自己觉得我应该去拍这么一个电影,但是恰恰是因为我看到很多过去的影片,都是从最表面的层面在表现这样的题材,给观众带来的也就是一个最表面的摇滚音乐和所谓的一种摇滚精神,我当时没有去拍的原因,跟这些表达是有影响的,就是说在把握上我还没有真正去吃透,所以没有去拍。我在拍《昨天》的时候,就想量去避免用这种最表面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所谓的颓废、茫然。

   那么,你从己的创作要求中最希望通过这类电影来表达什么呢?

   实际上我更愿意去一个家庭,从主人公这个人的本身去表达一种内心的东西,这种表达的内容又跟家庭有着相关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带出这样的东西,那是最好,而不仅仅简单的去表现什么,比如他的性幻想啊,这样的内容是浅肤的。我觉得用一种实的办法,实在的方式去表达,可能是最有力量的。这就是我对电影在题材创作上的一种看法。

   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近几年在内地有一定的影响,在这方面内地传媒也炒得比较热,你具体怎样评价王家卫的电影呢?他的电影是否有他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呢?

   像王家卫的问题,我谈了对他电影的看法,其实某些媒体也是比较片面的一种报导。从我个人来说,我很喜欢王家卫的作品,包括我在上学看过的《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他的这些作品,我一直觉得是非常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品。而且他确实形成了自己非常独特的影像世界,应该说在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只是我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在广州那次座谈会,也主要聊了关于王家卫整个电影的深度问题,如果说从关于电影整体对人的价值或者说很多这样问题的探讨方面,我就觉得王家卫的电影不如台湾导演的电影那么冷峻、那么深刻。

   你能举例来对比说明一下吗?

   比如台湾侯孝贤、杨德昌的电影,他们更多的是从一个人的本质和一个社会的本质,去真正面对这个社会,去面对这些活生生的人,去做一些活生生的探究,而且能探究到很本质的一些东西。那么香港的王家卫呢?恰恰他有些东西,实际上是用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掩盖了很多本质的东西。而王家卫所关注的人,是在那个社会比较偏远的人,而侯孝贤、杨德昌他们关注的是最普通的人、一般人。我觉得,这种电影实际上,它对人的探究的贡献,这种视角就更有价值。并且他们的探究会很深入,能让后代人看到这种电影所表现的内容,会去理解那个年代的社会和那个年代那些人的生存状态。从这点来说,起码是我对电影看法的一种观点。但有的人不这样认为,有的人可能觉得,所谓电影的深刻与不深刻并不是值得一谈的问题,但起码我自己就有一种看法和观点。

   王家卫是不是可能跟他处的香港生活环境有关系?

   是的。我一直觉得香港电影,就是缺少真正深刻的内涵,从普遍意义来说,香港电影与台湾电影在这方面实际上是没法比的。因为,这就是整个香港的社会形态决定的,这包括它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文心态和价值观念,所有这些东西,它都是一个商业化为基础的社会,确实它所有的电影都是为这个基础服务的。可以说,这么多年来真正在全世界有影响的深刻电影,在香港基本上是很少的。但是,在台湾这个地方,恰恰它的电影在商业上就非常弱,却出现了一批像侯孝贤、杨德昌这样的导演,他们对整个电影的贡献,我觉得是非常大的。

   你对香港电影的未来发展有何[评估呢?

   香港电影其实还是应该坚持它的这种方向,这是香港电影的品牌,它的商业电影,应该说在好莱坞以外是最成功的。香港是最成功的商业电影生产的地方,相对法国和一些欧洲国家,香港在商业电影这方面比他们做的地道!但是,它也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香港拍片在过去总是一窝蜂,一哄而上的模仿是很厉害的,它永远是在模仿别人,包括商业电影它也是在模仿美国和韩国、日本的电影,如果它能提高它的原创性,提高它做电影独有的东西,我想,香港的商业电影会越来越好。那么,从这个角度说,如果香港能够出现几个真正有份量的导演,或者说出现一些深刻的电影,这样香港整个的电影形态就会更合理,它就不会这么单一。现在的香港电影其实相对还是比较单一的。

要多与观众零距离接触

   对你来讲,我觉得在整个国内青年当中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进入了大学生这个圈子里,好像对你的反响跟歌星一样热烈,你觉得你的电影达到了广泛的亲情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了吗?

   怎么说呢?可能确实是受到了很多观众,特别是年青人的喜欢,但你说我的电影对年轻人的影响又有多大?我说不上。我觉得好像没有到这种程度,没有。可能今后会拍出一、二部确实能对很多人产生影响的电影,但现在还没有真正拍出来,至于大家反响热烈也许是我的人缘挺好的。

   接人待物你是怎样的一位导演?

   可能是一个比较随意的导演吧!也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能够跟这些人很好去沟通的导演,所以我在这方面可能会得到他们更多的认可。但是,要说我的电影本身,只能说让他们喜欢吧!要说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我不知道,我个人觉得还不是我的电影真正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了。

   前一阵儿,我在大学生电影节参加了一次有关电影的研讨会,其中北京电影学院崔子恩老师他谈到一个问题,说大学生的电影节应该像国外其它电影节一样,导演一定要跟观众见面,这引发出了一个话题,你认为导演与观众的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非常好的亲和形式吗?

   这是一定应该的。像我以前的几部电影,基本上每次都要参加大学生电影节,另外,在放映的时候我们会组织很多大学生观看的一些专场,而且基本我都到场,跟他们一起看电影和交谈,因为你能从这些人观影的过程当中的态度,能够感觉到这部电影跟他们的距离,包括他们跟我提的问题,谈他们的观感和评语。这种关系,其实是挺重要的,因为导演一定希望去使自己的作品在观众中产生影响,这是所有的导演几乎都肯定的。不管你是拍艺术片还是拍商业片,都需要自己的电影能在观众当中产生影响。那么,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是些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你只要通过跟观众最直接的交流里面就会体验到。

观众回归电影院和发行的价值

   你认为中国的电影观众,将会在不久的时间里真正回归到电影院来吗?

    张:肯定会的,这是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当硬件条件,所有的这些电影院的建设,院线的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比较好的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的时候,当我们中国的电影产量和电影质量,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最终观众都是会到电影院的。日本和韩国过去曾经有过很长一段电影的失落过程,但是现在的整体发展水平都非常好,所以,也一定能看到中国电影的一个未来发展。一定是的,只不过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你认为观众回归影院的时间需要几年就可以实现了?

   可能5到6年的时间,当中国的电影在各方面逐步跟国际基本接轨的时候,当市场有了这么多片源,美国、欧洲及日本的影片都可以拿到中国去发行的时候,中国自己的电影也做的很好的时候,这个时候观众回归影院的趋势一定会实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潜在的观众已经存在大量的了,中国未来会有巨大的观众群,这个市场目前虽然可能是一个未来的定势,但我相信是存在的。

   你从电影市场化的发展与供求关系这个角度来看,你自己出品的每一部电影你担心发行吗?

   肯定事先会想,这一定会想。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制片的方式,制片人可能更多的会去想这方面的问题。就是说,一定会想到将来我么样去把这部电影的发行搞好,把影片发出去推销出去。但是,我们可能更多的是面对一个全世界的市场,而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国内,我期望自己的电影,它不仅能够在国内发行,而且在全世界其它国家也能够发行。

生活中的情感观

   你成家了吗?你对自己的私生活问题是怎么看的?能跟我透露一点吗?

   还没有成家,但是有一个女朋友一直很长时间了。其实来说,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婚姻制度的人,要具体说我为什么反对这种制度,其实我也没反对,不反对。但是,我是希望同居的,我是一个不太愿意有条条框框的那种很随性的人,我自己其实本质里是一个独身主义者。当然,如果涉及婚姻有时候并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我也许会结婚,也许将来会结婚,但目前我还不想结婚,就是这个状况。

   你刚才说你是一个心理本质上的独身主义者,你对两性的情感生活,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期望?

   那肯定的。这是人生存必需的一个内容之一吧!它是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肯定的。但是,实际上这个婚姻,是根据每个人的人生态度去选择去决定的,你要扪心自问自己:“你是不是要这个婚姻?”我觉得是这样的。

   姑且不涉及婚姻,那你希望自己的女伴是一个什么条件的人呢?

   嗯?那倒没有什么特别的需求,其实两个人在一起就是相处,人与人之间永远是一个相处。再好的条件,再好的别的什么,如果你们俩不能相处,就最终走不到一起。如果一定是两个人在一起,就需要一定的磨合和一定的理解,这跟一个家庭是一样的道理。你跟你的父母,其实就是彼此相处的哲学、相处的艺术,能不能做的很好,就要看彼此相处的好不好,如果当你跟自己的父母相处不到一定的时间的时候,你可能就要从这个家跑出来。所以,跟人相处无论伴侣还是家庭还是相熟的朋友,实际上都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就是怎么去相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