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山水》(特稿)
(原名:人在山水间)
电影文学剧本《人在山水间》
荣获国家广电总局剧本中心:
2006-2007年
夏衍杯优秀剧本推荐
倍受CCTV-6电影频道关注
[《山水》电影主创成员]
编剧
陈 帆:资深电影人、导演、人文学者,陈帆3+1电影工作室负责人
刘海波: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
导演:
陈
帆
制片主任:
顾 伟
摄影:
刘勇宏博士
作曲:
宝
玉博士
[故事梗概]
这是一个书写山村人情美、山水美的纯美剧作。故事围绕14岁的藤家沟村少年亮亮(藤培亮)展开。山沟附近有一条河和一个铁路小站,亮亮未出生就痴迷火车,并降生在火车站。摆渡老人胡子爷爷和火车站站长藤友发都非常喜欢他。山区遭遇暴雨,亮亮及时报告铁路险情避免了事故,铁路职工的无心玩笑,让他梦想徒步穿过隧道,成为一名真正的铁路人。学校发放救灾衣物,狗娃与女同学换得一件铁路制服,进入隧道未果却认识了守桥的兵哥。河上架桥成功,老船工憾死渡船,亮亮受此刺激走火入魔。藤友发带他省城检查,医院看病期间,亮亮逛了城市,去游乐园坐了过山车,还把一个城市女孩错认成刘翠竹,一位叫都都的顽戏女孩认识了亮亮成为朋友,因都都时尚贪玩厌倦城市生活读书不求上进,亮亮带她到家乡使都都心灵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好学上进的优等生。他说这城市也喜欢,也不喜欢。亮亮返回家乡,拜祭了胡子爷爷。作文课上,老师让亮亮读了自己写的《人在山水间》,亮亮说城市很大很美,楼很高,但是人多车多很吵,听不到火车响。他说自己想象友发叔一样做个小站站长,一辈子守着家乡的山水和亲人。
亮亮因痴迷火车走火如魔而精神失态。医院看病期间,亮亮逛了城市,去游乐园坐了过山车,还把一个城市女孩错认成刘翠竹,一位叫都都的顽戏女孩认识了亮亮成为朋友,因都都时尚贪玩厌倦城市生活读书不求上进,亮亮带她到家乡使都都心灵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好学上进的优等生。他说这城市也喜欢,也不喜欢。亮亮返回家乡,拜祭了胡子爷爷。作文课上,老师让亮亮读了自己写的《人在山水间》,亮亮说城市很大很美,楼很高,但是人多车多很吵,听不到火车响。他说自己想象友发叔一样做个小站站长,一辈子守着家乡的山水和亲人。
这一天,藤友发带上亮亮和都都钻进了黑黑的隧道。亮亮游历回来写下作文《人在山水间》,表达对家乡山水亲人的爱恋。最后藤友发带领他进入了长长的隧道。这部戏既表现了风土人情之美,也表达了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焦虑,还表现了一个痴迷少年的动人。
[电影《山水》策谋状态]
一、人类现状与电影现状
1、人类现状
精神焦虑、欲望无度、价值失范、道德沦丧
环境恶化、怀疑孤独、工作高压、关系紧张
人们渴望:天人和谐、淳朴自然、身心放松、价值重建。
2、电影现状
不乏商业大片,缺少优质精品
不乏浓烈之作,缺少抒情散文
不乏精神紧张,缺少悠悠松弛
不乏都市欲望,缺少山水诗情
不乏成人世界,缺少童心童真
不乏现实批判,缺少真纯赞歌
不乏假恶丑的展览,
缺少真善美的弘扬。
不乏反社会的追腥逐臭,
缺少主旋律的理直气壮。
二、《山水》价值所在
1、取材南方铁路经过的山区民生,尽显山水之美,人伦亲情
2、围绕14岁痴迷少年,既有童真童趣,更有人格魅力
3、徙移于古老渡口和现代车站,展现多元中国,象征现代人的矛盾
4、风格张弛有度,提供全新审美感受
5、弘扬天人合一,符合国际潮流、缓解人类困境
三、影片营销计划
1、主打东京国际电影节
该片温馨抒情的风格和主题均为该节量身打造
通过东京电影节进军亚洲和北美、欧洲电影市场
2、主打国内政府奖项
包括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儿童影片金牛奖等
该片的既品味高雅,同时又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四、影片制作周期
计划2009年初开机,200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首映公映
电影《山水》,将以全新的人文格调、具有浓烈炽扑的抒情色彩与强烈而又舒缓的视觉冲击力画面效果和恢弘抒展的音乐交响浑然一体,为广大观众展现一个动人心魄的普通中国人的故事。
电影《山水》剧组/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