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之路任重道远:我观于晓洋(专稿)

(2008-11-20 13:02:17)
标签:

艺术片

为幸福歌唱

《渴望》

迷岸

于晓洋

中国

陈帆

大众电影

娱乐

电影之路任重道远:

我观于晓洋(专稿)

 

电影之路任重道远:我观于晓洋(专稿)

 

电影之路任重道远:我观于晓洋(专稿)

 陈帆和于晓洋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12日,一部历经两年终摄制完成的中国国产片《为幸福歌唱》在北京西北区华星国际影城举行首映式。导演,正是我多年的一位老朋友于晓洋。我在日前己获他的邀请如约到现场出席了他这部电影的首映活动。                               

电影之路任重道远:我观于晓洋(专稿)

    据多家传媒报介,有这样一些介绍:电影导演于晓洋携主演胡小光、岳秀清等与观众见面。于晓洋是当年大型电视剧《渴望》的总摄影师。1995年,他的电影处女作《迷岸》让他成为中国“诗电影”的代表人物。13年后再度出山,他执导了《为幸福歌唱》。

电影之路任重道远:我观于晓洋(专稿)

于晓洋导演在《为幸福歌唱》北京首映式上

    而我在查阅有关他的一些情况介绍时,几乎极少有关他过往经历的介绍和研讨所以让很多业内外人对他的经历毫无所知。在中国大陆具有时令性的新闻信息中,我仅仅注意到于晓洋对时下中国大陆电影业的一些看法,这些言论我是赞成的,所以觉得很有些“现身说法”的说服力,他不是电影演说家而是地地道道老老实实的从摄影到导演的体验者实践中的执著痴影人。

电影之路任重道远:我观于晓洋(专稿)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敎授、资深演员胡小光

电影之路任重道远:我观于晓洋(专稿)

北京人艺资深演员岳秀清

    先看看于导在说些什么?

    他直言,电影更应该强调艺术性,强调作者的视角和人性的挖掘,“艺术片拍好了也一样挣钱,我不会为挣钱拍电影,电影不是挣钱的工具”。

    对他刚完成的电影《为幸福歌唱》他说:我虽然已经很多年没有拍片了,但一直关注着国内影视界的创作。客观地说我原来的作品,基本上是纯写意的,艺术感和形式感都比较强,但这次我想规规矩矩地讲一个故事。

    就艺术片而言,他说:很多投资商不愿意投资艺术片,他们认为这样的电影肯定没有市场。我想尝试一下现实主义创作,毕竟当初拍摄过《渴望》,对吸引观众这方面还算明白。最重要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好本子,原作结尾干净而震撼。

    为此他坚持说:艺术片肯定是小众的,打持久战靠的是院线的信心和坚持力,不能半途而废。另外,太多的伪艺术片确实难看,这不怪观众。

提起当下的中国电影,于晓洋有很多话不吐不快。他说,他们这一拨人常常被外界称为“第六代”,“我们的创作应该是赶上了好时候,影视创作的商业气息还没有现在这么浓厚,生存压力并不是很大。比起现在的新生代导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要好一些”。

    他对时下电影市场的认知: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商业大片是第一阵营,小成本商业片如果遇到好的档期,也能异军突起,可以归到第二阵营。但是小成本艺术片似乎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只能在第三阵营里坐冷板凳,“要知道并不是每个导演都是为钱而拍电影。对我来说电影并不是挣钱的工具。优秀的小成本艺术片只要坚持,就一定有市场,也能有票房”。

电影之路任重道远:我观于晓洋(专稿)

 

电影之路任重道远:我观于晓洋(专稿)

    我认认真真坐在影院的后排看完了他的《为幸福歌唱》,故事讲是改编自作家熊正良的《我们卑微的灵魂》,该作品获2004年中国大陆全国中篇小说一等奖。影片描写了大城市送报工马福的生活常态,表现了处于现代化城市进程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群体面临的困难和困惑。观后感是:电影语言的运用有扎实的功底没说的,场面调度和演员处理都相当到位。

    以下我想说,从文学改编到梦工场的转换和中国大陆人的观影即食效应。可幸浙江在线有一段对于晓洋导演过往鲜为人知的文字介绍:于晓洋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摄影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988年,他开创了中国摄影第一个艺术流派——心理视像派。1990年,他作为电视剧《渴望》总摄影师大红大紫。1993年,摄制纪录片《生命狂歌——诗人食指》在海内外引起了反响。1995年,他制作完成电影《迷岸》,开创了中国当代“诗电影”的先河。

    的确,这时我想到了北京上世纪80年代的“九十平米现代艺术沙龙”的我们,凌飞(现为旅法电影制作人)、于晓洋、葛优(现为电影明星)等位都是重要成员,我至今仍完整保留有于晓洋代表他的摄影心理视像派作品。这样一位实具天赋与学养的电影人早该是大腕级的影视人了 据说他还卖了房子来筹补电影《为幸福歌唱》的不足。他求业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不止他一人这么干,心志已定的导演都会这么拚命。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从业的电影政策存在太多差强人意的局限。他不如少青时敢闯了,意志力的强度有了软化的障阻,还得说他自已的个因。

 

    再说从文学到梦工场的转换。转换,说透了是创意,是叙事中的创意再现,即是叙事中的画面视觉冲击力,《为幸福歌唱》的节奏起伏较平这不能不说影响视觉冲击力。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必须脫胎换骨的需要画面竞争力那种最催动人心动的“瞬间”显得力不从心被弱化掉了最后说说内地观众的即食效应,现在总体上说好象好简单,电影有没有趣儿不看内容只看演员陣容,有没有靓妹帅哥有没有撩人的情欲和莫明其妙的打斗。这种世俗观影习惯正是这些年从这物欲横流中培孕出来的。要有一个时间的衍变和改观。

    其它问题本文不想多说,观晓洋的电影就想到自已。面对着坚持着:任重道远。

 

 

于晓洋个人档案

 

于晓洋 1962年生第六代导演/中国导演网专栏作者/影视制片人

1993年1月电影《悬念》任摄影师

1994年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实验电影《迷岸》

1997年《迷岸》入围第46届德国曼海姆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

2006年导演了电影《为幸福歌唱》

2008年11月12日北京首映,全国院线发行放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