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导演如何认真从DV拓展创作视野
—与影视剧作家王斌话DV电影

陈帆和王斌
陈帆又川:当下中国内地对DV影像的发展,很多地方包括院校的,这些爱好者追逐者,其中更有一些从事DV影像的创作者。自从2003年在北京搞过最高规格的首届国际DV电影论坛和影片展奨活动以来,中国各地目前这一批专门从事DV电影的青年制作人的状态,你对此有何体认和看法?
王斌:我最近看到了《海角一号》,对于全体华语电影都是巨大的启示,它具巨大的启示在于,电影不是哗众取宠。电影,不是电影节所标志的那几种表达方式,电影不是机会主义,电影一定是来自于真诚的真心的对于自身这块土地所表达出来的心灵的期望。对于你身处的这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有电影它本身的真爱。在真爱的基础上还要有一种温暖,这个温暖不是你制造出来的,好萊坞有些电影为了要票房是制造出来的温暖,制造出来的温暖与来自内心的温暖,这个温度是不一样的。我相信今天,所有投入小制作的电影,如果要想获得成就,我越来越感觉到必须打破一个观念,我们必须在我们的概念中,要清醒认识到国际上几大电影节视为是伤害电影的最大的幕后黑手,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变成了机会主义和投机分子们混迹的场所。
陈帆又川:这个话题由来已久,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首要的问题是当下中国的电影体制问题,另一个是青年创作者的自身开阔学养视野的问题。政府对电影的支持力度和深度都很不够,作为电影工业来讲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几家民营电影投资与制作可以胜任的,这是一个大前提,既然是电影工业,政府斥资兴业是根本,既然是产业它的产业不仅要多样化也要在拷贝数量上量化到全国院线的普遍流通。现在不对了,院线先天不足豪华而门槛很高,从根本上讲达不到“大众电影”为大众服务的目的,造成各个院线门庭渗淡常规票房远不如上世纪70年代以前。青年制作人手上极难搞到足够资金拍片,这样的制作不仅质达不到更煌论谈量的突破。拍一部什么电影,值得玩味的是都是小制作电影都难上加难,象古代进京考状元机率很小很小。这样拍电影怎么有创作上的突破?电影要多拍才能有拉动内需的互动和产品的多样化,质就会提升进而就有量化的可能。不少青年导演在国内找不到发行提升的机会,自然会意想天开不顾一切冲海外电影节找出路的可能。我们一些青年导演在审视自身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上缺乏体认的深度和并不很理解什么是民族责任感,都是很根本的原因。电影的神圣是因为能透射一个民族的魂魄,而远远不仅是作为创作者个人的“自我表达”,这种表达出来的电影会没多少人爱看,就更别说进院线放咉,因为观众不爰看没有票房,所以,我认为这是小众电影可在非盈利的场所玩玩而已。所以,不少青年制作人冲电影节实际上是很笑人的荒唐举动。
王斌:我们知道很多年青导演,他根本没有这种认识,甚至正在修业的初步过程中,还不具备应有的能力和才华或者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才华。非要去试。我们知道,现在的电影节也变成黑箱操作了,连续多少年来我们对电影节一再的失望。更甭说诚信己经不在了。你说到了DV,它使我们看到所谓的电影,离普通人己经不太遥远了,因为每个人手持DV机都可以按照自己愿望,去拍摄想象中的电影。这正是DV的优点,但它的缺点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当电影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那么神圣的时候,它确实这就打掉了一批自以为势自以为高人一等这些伪电影人的较情,但是它也确实无意中伤害了电影作为艺术它应该具有的祟高的特质,电影本身的尊严也受到伤害。因为它是商业电影。
陈帆又川:这同样是一个需要从左右两个方面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还是想说,期望中国民族电影真正回归到大众电影的良性流通时代,一方面政府开放流通是强固国有电影工业基地和斥资支持创作,真真正正把电影当成大众流通欢赏的产品来对待。青年导演不是在峡谷里观天而是在广阔大地观天情况自然会有很大改观,如果是这样质才有可能有效提升而进入院线受广大观众欢迎的量化才有可能出现。
王斌:我对很多青年导演说过这些话题,永远不要把电影节作为自已奋斗的目标,要拍你真心感受到的电影真心体会到的电影。真诚,永远是电影的第一性,谁违背了这个信念,谁就别在我们面前说我是搞电影的。
陈帆又川:良言苦口啊!我想,不仅对青年导演,包括所有从事影业的创作人员、导演都要自身下工夫。作为一种影像工作者或者说作为一个电影影像从业人而且是创作人员,他的综合素质是否很重要?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你说呢?
王斌:电影的综合素质太重要了,不仅是电影我相信任何一个行业,一个好的作家一个好的画家一个好的歌手,综合素质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功不压人啊!做的功越大你肯定积累的东西就越多,你发出的声音,我们的声音包括旋律包括声音包括镜头包括你的文学转换叙述能力,这样你发出的声音越厚实,所以我们今天有太多的潜在作为了,比如我是歌手,我永远去学习和借鉴音乐和琢磨别人唱的歌曲,我拍电影永远去研究电影,什么事都要去了解去做什么事情都要去研究去掌握。功夫在师外,古人有很多智慧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去想,功夫在师外为什么说在师外?
陈帆又川:我个人也经历了切身的认识和悟化的过程,作为导演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是讲,你真功夫到位了,有好的剧本好的故事,自然会有人投资找你拍这部电影,如果你的功夫更到家,院线也会欢迎你入座。不是吗?所以,真正好的艺术电影艺术要靠自已努力团队努力,而魅力何在呢?
王斌:最好的艺术一定是人格和创作者本人的社会经历和他的人格品质是一致的。你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问题,曹雪芹的生活是贫困的,最后死的时候是用一个破蓆子把他一卷给埋了,这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现在我们倒过来说,为什么释迦牟尼的《金刚经》他口述的《金刚经》还有孔子的《论语》也包括不知作者是谁的《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宗敎成为对后代无数的人所奉若神明的东西?除了书本身具有孕含着对他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或者说对人生哲理的阐述之外,人们喜欢的重要原因就是背后的这个人,就是人格。所以,李白可以称他为诗仙但是这个人的人格未必让人敬佩。所以,信仰与人格对于我们创作,电影创作同样的重要。(来源:DV的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