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学探
传承的基础与灵动的创意

良师益友书法家汪钟鸣和陈帆在北京琉璃厂

书赠其作

资深书法大家汪钟鸣先生
北上进京如同赶考,要探研的学课无非与自已的业务相关,入京数月常有到宣武区内的琉璃厂去逛,行走其间出入于纸墨店、书店和画廊多有一些收益,就像书斋一样静心于品寻心于思,这已成了我在京生活的有机部分。

讲述早年九龄童时苦练书法的情景

日前又至,便偶与刚从安徽黄山市来此发展的书法家汪钟鸣先生相遇,彼此相近于他的工作室,几句交谈的话便很快拉近了彼此陌生不熟的距离。钟鸣自幼九龄童时即与家父练学书法,在他室内张挂的数幅字作,几乎以行草书为主而又稔熟别体的工夫,让我不得不驻足求教、指点。是一位难得的良师益友。

汪钟鸣作品

汪钟鸣作品

汪钟鸣作品

汪钟鸣作品
他的中国书法与学养一见便知功底甚纯厚有致,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中国《书法》杂志特邀编审、中国书法资深批评家刘小晴先生对钟鸣的评价说:“吾友汪钟鸣系安徽黟县人,出身于书香门弟,家道中落,十分清贫,受家父影响,自幼即酷爱写字,在其父严格指导下,悬肘作楷,日课百余字,学柳以挹其清刚之气,师颜以撷其雄浑丰硕,后知学书当先构筋骨,仍转学欧以煆炼其笔力,数十年间,辗转于唐人楷法之中,于形似中求笔法,从而打下了十分扎实基本功。壮岁后常因囊中羞涩,无力购置纸笔,不得不节衣缩食,常划地而书,然窘困未足以辗其字,而对林法之痴迷却与日而俱增。”

汪钟鸣作品

汪钟鸣作品
小晴先生进而评价他说:“因其入门既正,路子渐宽,乃由楷法流溢为行草,从采元诸家上溯二王,米芾沉着痛快的跌宕体势,黄山谷继横开张的豪放之格,王羲之平和简静的姸美风韵使他入山阴道中目不暇接,知学书当彻上彻下,以求其本,故又上追秦汉,旁通篆隶,沉醉于金石碑版之中,数十年间,每用功于鸡鸣灯影,一日不半,俠觉思涩。”小晴终评道:“钟鸣学书,除他家父对他的影响之外,可说是无师自通。”

汪钟鸣作品

汪钟鸣作品

汪钟鸣作品
我纵观钟鸣其作,自觉小晴言夸不过。故,得认古者又刻已修炼其中的磨砺之甘苦与快活的深味便其他精神境界中升腾而具之。识古传承其精要从来视为求学修养的本宗,在这一点上钟鸣先生应为楷模。
谈到中国汉文化的古今书法,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邱振中先生在关于建立一种科学的书法训练体系所撰著的《古今书法l67个练习》一书的后记中说:“书法史上,除了极个别的人物,即使声名显赫者,也只掌握了很少一些技法。对他们的赞仅夹杂着太多的想像。尽管他们的作品有个性、有情味,但撇开我们与它们相遇时的情境,撇开由它们所引发的历史感,作为一个自足的世界(形式的、表现的),大部分作品多少显得有些单调。缺少形式构成上的复杂性,当然有历史原因,但追寻到个人才能构成,一定与敎学、训练方式有关。”
邱氏的这部书出版于2006年9月问世传播后,受到海内外的广为赞誊,有传媒评介说,“为中国书法领域划时代的专箸”。而所知遇的这位从黄山而来的书家,所见其作所闻其事,都从许多个侧面印证了练习书法的精诀。
再谈到创意这个命题,我想先引证毕加索讲过的体验:“艺术家经历‘满’及‘空’的阶段过程,这就是整个艺术的秘密。我在枫丹白露森林中散步,对绿色消化不良;我必须把这感觉倒出来,成为一幅画。画中以绿为主题。画家作画,像是一种急迫的需求,要放出自己的感觉、自已所看到的一切,直到流空为止。而人为什么要搜集画,也是以一种方式来稍微遮挡自已的赤裸性。”
在传承与创意这个大命题下,我见到了来北京于琉璃厂札营盘(尽管很有限)的徽派书法家汪钟鸣其人其作,又涉列了中国汉墨书法教学大家邱振中教授和赫赫著称于世的艺术大师毕加索,那么怎样传承?又怎样创意?这个命题对艺术创造造化而言既敏感又不可回避得了的。
传承有法固法而无定法,那正是一个能不能从“满”到“空”的造化过程。我以为难又不难。这就要看各人的心灵造化了。我并不认为钟氏就已成没有生气灵气固封的模式,但他的再创意我以为是很难逾越自我的。那,为什么毕加索能够逾越?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