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2008-09-24 16:04:37)
标签:

人生若只如初见

秋果

专稿

西方文化

林徽因

北京

文化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陈帆在北京的写作台案。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脱开现代都市的高厦街区嚣燥,行走在旧有的胡同里仍可感到一些难得的宁静,那点滴的残痕,在残院花径间或已长成绿荫大树的秋果垂挂着,让你停下步儿来张望顾盼不免会想些时代久这的故事,北京与上海一样文化名人留下的故居旧址仍然依稀可寻。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近深秋了,枣儿柿儿和其它的秋果还能在胡同深处见到它们的芳影,一切都大不同昔日的浓烈,然而一砖一瓦或残墙院内的果树伸展着老迈的身躯,仍无法掩饰自已个迎争生命的不屈。地上己有片片滚动的落叶,秋风已凉多了,吹在面脥上便觉着香山的红叶该登场了。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突然间见一时尚少女擦肩而过,由不得侧过身子瞅她渐去的背影消失在胡同的尽头,我下意识觉着这青年女子的步态好像是我的兰花儿又似年青的林徽因那样的,让我思忖不宁,时光时光真的太不可思寻了,这远去消失在我眼中的女子怎么会是兰花儿?又怎么会是林徽因?不知怎地我的双眼潮润起来,心中有说不出来的深味,是苦是甜都无法说清,天色苍苍茫茫,是北京的秋色,一大群鸽子从那边的果树梢间飞速腾空越起,在我的头顶上空盘悬飞舞,这当儿心好象拉回到久远的那个年代……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人何以要活着?人怎样对待爱情与友情?这两个命争不休的话题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喧闹了百年不止,可人活着总在为命争厌扰困挠,我渐渐进入一种不能自我言说的孤单,便转折返回了住所,在书案前我在静思:看望一下林徽因吧,她或者会给我们解答这个问题。是关于些什么?是想再一次应证林徽因的新女性形象,林徽因的爱情与友情和她在文学上的成就。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近几十年来文化界和影视界的不学无术的炒作者,竟把林徽因歪曲得不成样子,那真实的林徽因是一位怎样的女性?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介绍说:“在北京有线电视台播放了20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剧情是诗人徐志摩的两次婚姻以及同我母亲林徽因之间的所谓‘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徐志摩去世时我年纪还小,但作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女儿,我很了解徐志摩同我父母之间关系的性质。徐志摩是我家两代人的朋友。他曾经追求过年轻时的母亲,但她对他的追求没有作出回应。他们之间只有友谊,没有爱情。因此我不能忍受像这部电视剧这样胡编乱造,将一个虚构的庸俗的‘爱情故事’强加给她。林徽因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综合影响的一个新女性,既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又有诗人的超脱气质。她的思想非常活跃,擅长用语言表达观点、感情和情绪,有时很锋芒。她待人真诚,从不矫揉造作。她的‘灵魂之窗’是她的眼睛:清亮灵秀,有深邃思想的光彩。”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我很敬仰林徽因对待人生的态度,那是毕生在求真求实的人生态度。我也很理解林徽因对待爱情与友情的分寸,那是她毕生所信守的诚与度的分寸。我同时敬佩林徽因在文学上的造诣和情感的真纯,那是她毕生追求为梦和心灵的抒展。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当今的时代大不同昔日的时代了,但人格的完善和学养的修行都是不会变的。我之所以敬重林徽因,首先是因为她做人的圣洁和真纯,从始至终都丝毫没有变过。人品和人格是永运不可辱的,这就是被称为才女的林微因的可贵可敬。清华大学对她的评价是:“林徽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女性,她的家庭出身和敎育背景使她的价值观和感情方式倾向于西方文化。她的父亲林长此和她的丈夫的父亲梁启超都是新派人物,对于西方文化有深厚造话。她从小在敎会学校读书,不仅只是学得一口流畅英语,而且是一整套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说她是‘一代才女’,也只是说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创先的时代气氛,解放了她的才华,使她看上去那么辉煌和那么幸运。林徽因身上当然有中国文化固有的传统,因为她毕竟生于斯,长于斯,用汉语写作和思考。然而她的感情故事是西方的,而感情故事是一个人最深暴潜在的故事,理解这些背景,对于把握林徽因的文学创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林徽因是卓有成就的建筑设计师,她敬业一生是有口皆碑的,而她在文学创作上是一种“个人化写作”和“女性主义写作”。清华近代史家评介说:“这就是说林徽因当年创作的作品,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获得了辉煌的生命力,甚至是个潜在的榜样。”而林微因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诗歌上。

                                         

探望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专稿)

 

   谈到诗就要联系一个核心的追求所在的问题,台湾诗人余光中是否也有这个“核”的问题,他一生已写了上千首诗作,他说这个“核”就是乡愁。余光中评介说:“林徽因的诗也有这样一个‘核’,我以为这个‘核’就是抒发一位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新女性在爱情中的体验和成长,从而探索爱情在生命中的意义,诗在人生中的地位。”据清华校园史料有关林徽因的记载,林徽因曾在一些通信中谈过不止一次,她说:“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能体验情感,……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评介者说:“她还说她的作品必须是从她的心坎里爆发出来的,必得是迫切需要表现她才写的,是她所发觉或熟知的,要么是经过思考才了解到的。所以这些理会与体会,在今天都应得到明确的肯定,而且这也是深入理解林徽因诗创作的价值所必须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深秋悄然走来
后一篇:醉歌独秋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