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这世界是没有界限的:
颠覆传统旧守才有创意个性化的人生
(读书笔记)
 

赖声川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讲学 

 
   
盲目追求社会既定价值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创意最大的先天杀手。即使没有人这么规定,我们总是把视线放在别人制订的界限之内。没有人敎我们如何扩大界限,甚至毁灭界限;没有人教我们—或许世界是没有界限的。 
   
学习创意是一种修行。
                                                                              
 —【美】赖声川
 
   我正在阅读赖声川的专箸《赖声川的创意学》,开始想读它时并不以为然,时下说这词的地方很多,让人觉得很时麾的用语又是一种粉饰“太平”的符号,没有什么新鲜东西。翻开页面瞅竟有几个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的名华人为他写序,就觉得吃些惊讶,居然会有5位文化名人为这位做学问的先生写了“推荐序”,不免又习惯的想,大致也跑不掉炒作之嫌。居然会如此创意让这么多文化名流捧场写序推介也算是一种创意了。
 
   于是我先读由余秋雨、李安、潘石屹、登琨艳和吴晓波写的序文,才在他们的字里行间体悟到《赖声川的创意学》这本专著的份量。我自然清白,写创意这种命题的书很不容易,弄不好就是哗众取宠用些是似而非的玄术胡弄客观。创意何以能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么,说这创意常会误导又是无中生有的文化演艺类匠人做的事,大不会涉及到别的行业,比如金融财经业之类。
 
  
但,我又从知名戏剧评论家、金融学搏士和社会学博士后的水晶为赖氏本书写的导读注意到这样的介评:“赖声川仿佛有一双‘不一样’的眼睛,他通过自已多年的剧场经验开始了一场关于创意之源、流与最终归宿的长谈,佐以众多艺术大师和工商界、建筑界甚至管理界大师的言谈案例,当然也包括他自身多年在艺术创作中的故事和经验。他告诉你创意从哪儿来,怎么才能慢慢拥有创造的能力和创作的技巧,以及最终该如何认知创意的价值和目的。”
 
  
最值的关注的寻读提示是:“不得不提及的是,赖声川除了在戏剧、电影、电视、宗敎及哲学领域的卓著成果能够为这本书提供活的教材外,他在艺术领域所创造的市场奇迹也足以令财经及企业界人士急于求敎秘方。”
 
  
那么,赖声川到底是何许圣贤这么牵引着如此多的当代文化、财终大腕仰慕其人其作呢?书中封底扉页有赖声川的简介称:赖声川,是创意源源不绝的创作人。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戏剧博士,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敎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赖声川29岁开始剧场创作,至今编导舞台剧27部(包括轰动亚洲的七小时史诗《如梦之梦》)、电视影集300集(包括家喻户晓的《我们一家都是人》),另有剧场导演作品22部(包括莫扎特的歌剧3部)等。更重要的是,赖声川是市场的创造者。先后开创台湾舞台剧市场剧场影音市场(从《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开始)、即兴时事电视市场(《我们一家都是人》)等。赖声川被全球媒体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而作者简介中的评语是:赖声川是华文世界最著名的剧场工作者之一,也是著名的电影导演。电影《暗恋桃花源》获东京影展银樱奖、柏林影展卡里加里奨、金马奨、新加坡影展最佳影片奖等。2006年,赖声川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驻校艺术家,并创作新作《中间道》。
 
  
这刻我们回过头来看赖声川所探研的创意在他心灵中的概念。首先,须明了赖声川对人类时下价值索取的认识,他尖锐指出:人们“盲目追求社会既定价值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创意最大的先天杀手。即使没有人这么规定,我们总是把视线放在别人制订的界限之内。没有人敎我们如何扩大界限,甚至毁灭界限;没有人教我们—或许世界是没有界限的。”
 
  
为此,他写了这本书作回应,姿态充满诚意和期待。声川教授言道:人类不断努力了解宇宙、了解生命、了解人类,创意作品是这些好奇和努力的具体结晶。人类的创意作品涵盖我们所有的希望和恐惧,所有的需求和欲望,所有的思维、情感和疑惑。
 
  
我不期而然会立刻想到正在Stanford修博的L.Y对自我的评价,她认定自已:我,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我用自己的感悟写些桀骜不驯的文字。不管这些文字是平静、强烈、朴实、华丽或柔和,都将是对人生的见证和印记,她们流淌出的也是我的信念、思想、感悟,也将伴随着我渐行渐远……
 
  
我曾跟她讲过有到Stanford作客座的意愿,她却如此坚定的支持了我。声川教授在Stanford成就和释放自我更加的吸引我对Stanford的热爱……
 
  
人在人生社会遭遇的尴尬,正如声川敎授所言戒:有那么多人为的“界限”使人在这处处受到“界限”世界命争。我非常服气L.Y的自我认定,尽管她也毫不例外的受“界限”干扰而遭遇着种种不合理不公正的尴尬,但她必定是一个活脱脱的L.Y,所以她活得没有界限,很ok!磨难换来的将必然正是福气,不是吗?无疑会是。昨天近晚,我接到天才雕塑大师于庆成打给我的手机电话,他说他很挂记我,又说:他这一生得了一个宝贝就是困难,有了它什么都不怕了。我听后心动得厉害……
 
  
有心去冲破一个又一个“界限”的心志者,去读读赖氏这本创意学论述吧!这的确可以从不同的人生社会角度解决些个人应用的实际问题。我为我身处的社会现实而感到悲哀也同时为我能选择这样的社会环境来修行感到是一种难得的福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