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构成在表述的故事中
进入影像的直观和处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对于掌握DV机的初学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影像的构成并不仅仅是眼观所能达到那么简单的问题。而对于己具备常规摄影知识的专修者来说,达到影像的采集已不是什么难的事情。而问题却在于,我们不少从事DV影像拍摄的人却仍然无法自在自为的把握影像的采集。
又回到进入影像的直观和处理这样一个过程的体验中了。这种体验的过程,怎么又不是眼观所能达到那么简单呢?我们不少的DV人爱说素材,那么素材是不是随意采来的呢?认识生活就是认识现实社会中的人情事故和你所能触动你心灵的一景一物还有在其中的人物关系。这种观察是有思寻和选择的。
我们说直观影像已不是现实中的随意性景物与人的关系,而是透过镜头你所要思寻和选择的特定内容了。既便是这样,你若没有感觉甚至几乎毫无触动心灵的激越,那种是没有思寻和选择的。你会说,不对。我怎么没有思寻和选择?我是带着目的进行拍摄的。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过程中的感受?
这种体验的过程重在体验为前导,它是需要平时综合人文知识培育的。这些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经历知识,你在学习中的感受愈多你就会把这些直接体验到的知识综合于你的拍摄中,这是一个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你进入了你的目标环境你会想到很多的感受,并会把这些已有的主观感受融汇到你的镜头中。
这就是画面构成的起点,比如书法家挥毫写字,那绝对不是写几个字那么单纯,那心灵中的激越会化着一种无法释怀的情感贯串在笔墨中而飘洒在纸面上。而影像画面构成的起点也是一样,是你内心的感受,是你的内心动了没动。识影像在於心在於用心,若不起心动念就不会用心识“像”不识心中“像”就无影中“像”。
用DV机拍片也讲魂魄气势,这叫识窍。为什么有不少DV人会叹息说:怎么越拍不是越熟了而是越来越生了?道理就在这里。在任何人文学科中都讲究用势,蕴孕书本知识之营养融化入你的经历知识中必须学会用势而乃无法为。意思就是说,由熟变生是一个过程,你需要明悟“藏”的体认,以化陌生为灵动正是在“藏”中找到了从必然迈向自由的必经之路。
所以,如何用DV机将眼前的明实景物人像用活是关键。这正是用势而乃无法为的识窍。DV影像是连续活动的画面叠序组合,比拍图片的单一画面完全不同,你把生活纪录下来是讲起承转合的,在画面构成中的不同机位和景别都会是这个道理。
用活,是镜头影像集存的核心。用活是不留痕迹的在不同机位和景别中实现的。让观众看片子没有心视阻碍感,而直接跟画化境进入你讲的故事中去是自自然然的不觉是在看什么片子。观众乏味主要当然是你的影像故事没有打动人的心灵,那么跟你表述体现故事的画面构成有没有关系呢?
我以为观者无趣很大程度上就有观者心视画面构成的诸多违反心理视向的原因在。会用镜的人就懂得表达影像故事的窍点在那里,说白了就懂得怎样让表述的故事打动人心,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原本故事留存的不足。再说明白点的意思是,你的画面构成在表述的故事中真正达到了影像再现的视觉魅力。
我总希望自己在不用DV机或者胶片电影摄影机的时候,要时常不间断的用高质素(像素)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中去找感觉,对感受一景一物与各种人物在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影像构成关系。你不可能天天扛着DV机拍片,但一台精巧的便携数码相机确可以做到,这其中一直始终贯穿着用心体认的道理在,这是进入DV创作最重要的起始。
画面是要研究的,远远不止是技术构成那么单纯,画面是讲究影像的人文含量的。你平常都赖得用心,那你拿起DV机又怎么能做到?我发现不少从事艺术创作DV影像的人很不讲究画面构成的重要拍了即可,所以就有评论者说,这就是DV效果。真的是如此吗?我当然持否认态度的。
讲究DV拍片画面影像的人文含量,并不断探究构成画面特定内容所需要的诸多造型元素的配置,大忌即是不用心探研基本构成而一挥而究。这种造型组合的完成往往在拍摄现场是需要很短时间确定的,功夫就在平时。(来源:DV@时代期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