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北京:明十三陵探古畅想曲(专稿)

北京昌平山里的樱桃和汶川灾区山林的樱桃一样血红。

微笑是不能抹去的,心再苦楚也要乐观向前踏步。
为着汶川死难的同胞也要好好奋斗下去……

与北京心理咨询专家、律师和法律界朋友们郊游。
到北京才一周多,就像航机跨东西半球一样倒上“时差”了,进了北京就很不习惯,就觉着心理时差很大,浑身的不自在。在江南居久了,既便是去了西南也觉得满舒心的,看惯了青山绿水跨过长江和黄河往北京靠近了,想着要逗留的时长,瞅着北方的干燥、硬朗和直脱脱的京腔,心里总不是个好味道。

明十三陵泰陵之一。

明十三陵泰陵之二。

明十三陵康陵之一。

明十三陵康陵之二。
有朋友戏笑说:“江湖中的浪人,干吗闹别扭?怕是忘本得了恐京症不成?”我说不清楚,北京再当代再时尚总透着一亇“土”字,这不是我成心想糟尽它,而总觉着京城有一种“心灵荒凉”的苦楚,不象当年的那种敬畏又好奇的感觉了。我还真有点喜欢上了上海或者类似南京这样的江南都市,很柔润亲和的没有太多官气和霸气。

明十三陵陵区气势高昂。

皇帝惯用无字碑的目的是想表白功大天边。

明十三陵茂陵之一。

明十三陵茂陵之二。

明十三陵茂陵之三。

明十三陵茂陵之四:宝顶外墙的砖刻印有“成化年间”字样。

明十三陵茂陵之五:全貌。
江南市面的时尚也让人赏心悦目,京都却不,闹闹哄哄,胡同也好街区也罢,总让人灰尘染扬着起腻,还有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污染着,一堆又一堆的杂色人等拥挤着,怎么瞅怎么不舒坦,那直愣愣京腔怎么听怎么不情愿,那霸气纵横的人际社交关系,怎么着都觉着这里的人并不怎么文明讲道德。

远眺德陵、长陵、茂陵和裕陵。
还是京都的朋友相约,约着伴儿踏着游郊野的清风丽日之爽,乐意奔得远远儿的图个安宁快乐。这不,一淄烟把车开进了明十三陵陵区,又在往北多跑了十几公里,在一片苍翠的山坳农家客栈里,吃上些没有污染的农家菜和峪沟里的新鲜樱桃、大黄杏什么的就自在逍遥多了。
第二天一大早转山爬山游那常人游客没去到的明陵探幽访古,逐个逐个的瞅,,把车停在另一处,三五两脚的行步观光好不乐天自在。生命的历程是面对生命的态度。我自知不是社会生活的局外人,脑子里还是摇晃的汶川还是摇晃的成都还是在琢磨想编写出地灾中的普通英雄的故事……
行在陵区总觉着入了六百年前的明代,愈接近一座又一座的明皇灵地愈觉人生的短促和无奈。多少英雄豪杰,多少庶民百姓,一代又一代,都已化着幻梦让后人追思和暇想。后人当如何?安身立命为着个什么?人的价值又是什么?我无须再去怀疑,那还是要有做人的精气神儿,那就是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