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影:舒浩仑从影侧观
【陈帆评介】我初识舒浩仑于2003年在北京的首届国际DV论坛暨展映活动中,作为当年该项目的总策划人,十分感念他对国际DV电影的交流所给予的努力和支持。由他主持的“美国madstone全球导演培训计划:数字院线营运模式,数字影像作品的市场化经营及其在美国从立项制作到数字院线播出的范例介绍”,特意从美国请到了madstoneCEO
TomGruenberg到现场座谈演示,起到了重要传播作用。
舒浩仑酷爱电影并致力于创作实践,同样令人感动。从纪实人文走向人文的心灵创作,舒浩仑扎实跟进,从纪录短片、纪录长片再迈向剧情短片并充分准备走向剧情长片的创作历程,非常值得推祟。电影,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职业同时需要综合社会经验和知识学养的积淀。不少初入电影业的人总想一开始就做长片而浮躁不巳,中国大陆现代后电影导演舒浩仑的个案,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
与电影导演舒浩仑(中)、电影策展人小武(右)在首映现场。
>
舒浩仑作品:剧情片《少年血》和纪录片《乡愁》海报。
>
中国大陆现代后电影导演舒浩仑。
北京时间2008年3月15日(星期六)下午15:30点,在上海影城6楼第3放映厅,由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等高校,及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推出——上海青年导演电影作品巡回展映研讨活动,并拟于2008年3月至9月举行。《乡愁》和《少年血》是导演舒浩仑最新的电影作品,作为上海青年电影导演作品巡展2008的开幕电影。
陈帆在当日应邀出席了“上海青年电影导演作品巡展2008的开幕式暨舒浩仑的电影《乡愁》放映和《少年血》的首映。”
《乡愁》是当导演舒浩仑得知他家三代人曾经生活的石库门里弄大中里快要被拆迁时,他决定拿起摄影机回去纪录最后的时光。随着捕捉将会失去的影像同时,他怀疑有谁真的会为城市发展而着急?而改变又对城市、居民、社会有何真实意义?
从和奶奶聊天,游走于迂回的弄堂里中,到重拾他儿时生活的片段,纯朴温暖的石库门生活点滴活现在我们眼前。同时,导演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内心独白,也真实地反映了居民们为大规模的城市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该片获得第三届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的最佳纪录片奖,和在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上作正式展映,并且也得到了《南方周末》、《艺术世界》,NPR(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报道和赞誉,NPR称其为一首关于逝去上海的电影诗,英国著名中国电影研究学者ChrisBerry
教授之为“中国第一部个人纪录电影,开创了中国纪录电影的新语言”
>
《少年血》剧照(1)。
>
《少年血》剧照(2)。
>
《少年血》剧照(3)。
《少年血》是舒浩仑的第一部胶片剧情电影,这是一个关于在1980年代末的一个上海夏天,一个少年在青砖红瓦的石库门弄堂里成长的故事。由法国小卢米埃尔电影制作公司,
联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北京新乐之声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合拍。(来源:影视娱乐新闻在线)
舒浩仑简介
1994年毕业于华东工业大学,获工学士学位。后因热爱电影,赴美国美国南伊利诺斯州大学学习电影编导,获MFA(Master
of Fine
Arts)学位。求学回国期间,他独立制片和编导了荣获国际大奖的纪录电影《挣扎》。现在居住在上海,创建"电影精神工作室",致力于中国的新锐纪录与故事电影的制作.同时执教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