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的拈花微笑(佳作赏介)
(2008-03-06
12:27:52)
作者:维吉尔
【心得按语】这人间凡世俗尘,人的一切都由欲望生添,就那点共用共享的事儿,便没完没了的津津乐道、狂热追逐、痴迷沾恋。佛说这正是大凡众生在浊世俗尘的罪恶轮回。我早已表明:自已个也就是个微不足道的俗人,谁赏谁赞谁骂谁挖空肚肠的讽剌、讥笑、污蔑都无所谓,不就那些“共用共享”的丁点事儿吗?我是草民我是显贵又怎么啦?我是美女帅哥又怎么啦?我是什么第一什么权威什么名堂又怎么啦?甭喘这虚荣的大气儿,我不服我自以为是又怎么啦?我还不是满脑门子的个人得失盘算自已个的私欲?我还不就是个要拉屎拉尿有血有肉的臭皮囊吗?我常对俺自个儿说:嘿,甭自恋得不成。我承认,我不仅是个俗人也是个自恋狂,又如何?还不是跟猪、牛、马一样长着肠子、心肺和管吃喝消化的胃肾脏器官?生病了甭去医院找医生,成吗?偶们还能成神仙了?细这么一琢磨还真对。我瞅维氏的这篇短文甚好,帖来共品也算洗洗自已个儿的灵魂吧。
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拈花微笑的故事,大概没有人不熟知。
但这个故事的意义却很少有人知晓。
拈花微笑本身就是在述说佛法——这佛法只有摩诃迦叶知道。
然而,释迦牟尼是却对着所有弟子宣讲这佛法的。
人人都有知晓佛法的机缘。
但未必人人都有领悟佛法的感觉与资质。
释迦牟尼拈花之间,已经与摩诃迦叶完成了一次深邃而充分的心灵交流。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口诀,空教口困舌头干。”《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这样感叹。
因此,他把本事传给了一个叫孙悟空的猴子,然后又把他赶下山去。
但尘世上的人们并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或许他们觉得须菩提祖师有那么一点点自私。
其实——开坛启示,是传道。
赶走猴子,也是讲道。
可惜那位猴子最初也不明白,就跑到玉皇那里去大闹天宫了。
耶稣讲道时常用比喻。弟子们不明白。耶稣就说:“因为天国的秘密,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
实际上,耶稣又何尝不是对着众人讲道呢?
是他们自己“不能”知道,不是耶稣不叫他们知道——这正应了以赛亚的名言:“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他们的心灵上蒙上了尘垢。于是,他们的眼睛就模糊了,耳朵也失灵了。
不要埋怨什么。
只要把自己的心灵重新洗干净,他们就耳聪目明了。
能懂的,自然就懂了;不能懂的,也就是不应该懂的。
一朵花,已经把一切都讲了。
一个微笑,蕴含了一个世界的所有奥秘。
一个师父,有许多弟子。他们相距很远。
一个弟子想念师父。这念头一动,师父就来了。
师父和弟子相对而坐,相视而笑,没有一句话。
过了半小时,师父起身走了。
人们闻听赶来,问起那个弟子。
那个弟子只是对大家微笑着。
有人懂了,有人没懂……
写于2005/12/25凌晨
作者注:这是一篇旧文,今天拿出来,是因为《羊群与狗群的启示:生命的“等级”》一文为许多博友所质疑。其实,这些博友没有完整地理解那篇文章的观点。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在此之前,还写过一片题为《楚人失之,楚人得之》的文章——那篇博文就已经预先暗示出了生命的“等级”现象。另外,许多博友反对生命的“等级”现象——主要原因是不甘自身的“社会等级”。我再强调一下,我讲的是“生命等级”,可不是“社会等级”(包括“政治等级”与“经济等级”)。这篇旧文也涉及到了同样的问题。当您对本文怀有不同意见时,我提一点建议:最好是不动情感地、真正理性地思考问题;不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而站在客观世界的视点,来判别是非——可能您的结论就会发现变化。即使您和我的看法始终矛盾,也没关系。对这个问题,我以后还要从不同角度来加以论述的。
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