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值得推介的香港摄影体验消费引导的泰斗麦烽

(2008-01-04 09:11:44)
标签:

纪实摄影

中国摄影博客圈

安城小帅

快乐摄影

中国摄影家杂志

新浪摄影

文化

 

值得推介的香港摄影体验消费引导的泰斗麦烽

 

 

 

 

 555555555.jpg

 深受尊敬的麦烽先生和陈帆在港澳摄影学会庆典活动中。

温宁伍小仪陈帆.JPG

香港《摄影画报》现任总编伍小仪和陈帆在第五届国际摄影大会中。

 

    熟悉香港摄影发展史的人,都知道香港有两个很有名气的摄影杂志《摄影家》和《摄影画报》,两家杂志的主编,都是我们很值得敬仰的摄影老前辈陈迹先生和麦烽先生,早在九七回归前的港英政体时期,这两刊对中国大陆摄影业的不少摄影人,都有很深的影响。陈迹先生作为老资格摄影家,他办刊很不容易,并常进入大陆各地进行摄影创作和带港澳摄友团队采风,《摄影家》完全是由他鼎力而确的一把抓刊物,恐因体质不佳不堪重负及年事已迈又无继人故停刊。

 

    《摄影画报》是由老新闻家麦烽创办的一家香港最有资质、最有阅读知名度的老少咸宜的大众摄影类型的图文期刊,这本摄影读物由于图文并茂,贴近普罗民众摄影发烧友的娱趣和口味,所以不仅在香港,在台湾乃至东南亚各国及远销北美、澳洲华人社区,都有它广泛的社会各阶层读者群。

 

    麦烽先生阅历丰深,新闻摄影(媒体图传、写实组图或单幅图)、艺术摄影(山水风光、自然人文景屏、民俗民风人志)都有至泰习研。他在多年主理《摄影画报》年程中,非常熟悉民众各阶层对影画趣味的心理消费需求,而体验审美在香港这样一个极具商业竞争特点的环境中,是余暇的丰盛精神影觉会餐,这是至使沙龙摄影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而并不具备更多的社会启迪功能。

 

    麦烽先生身置于这样的商经社会中,深知摄影的休闲玩赏作用,所以他并不生硬去排斥沙龙摄影,而是充分利用自已刊物作了智睿善意的引导,比如有侧重专题和娱趣内容的深入中国大陆及世界各地采风,拓开了香港风光摄影的视野,由于《摄影画报》不停顿的开办专题刊评奖赛及实用摄影器材的详介,它促进了香港乃至整个东北亚到东南亚华人娱趣体验摄影的很大发展,特别是对香港摄影社团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其实麦烽先生对写实摄影(内地通谓非新闻纪实摄影)的偏爱和热衷,并不减早年他做新闻及摄影的志趣。在麦烽先生的晚年离任前这十年当中,他主理的《摄影画报》的图文编栏发刊中,已明显对写实摄影投入了很多的热诚,并逐步加强对内地写实风的纳吸,从而带动了内地一批写实摄影家的堀起,而在中港摄影联谊交流携手采风活动中,除了风光民俗人文摄影由于互动,使香港沙龙摄影发生了衍化,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社会人文价值得以加强,娱闲的雅风变得多少有些理性而凝固,再不像过往那种一味风花雪夜的孤寂。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摄影画报》一改过往狭小的读者群面,而注入了更多的城市平民风尚和粗旷的黄土气息,也正是这个阶段,长期从事图片与文字编辑和香港摄影社团活动组筹工作的才女伍小仪接替了麦老的主编职位,成为主理《摄影画报》充满活力的职业女性,也是香港杂志出版界寥寥可数的女主编之一(另一位就是中国旅游杂志出版社的总编辑兼副社长的王苗)。

 

    伍小仪,不仅传承了麦烽先生注重写实摄影的秉风,而且由于长期与港澳台及世界各国各地区华人摄影社团丰富的社交经验,对后现代《摄影画报》的发展,起到了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积极作用。

 

    我与麦烽先生、伍小仪女士多有久长交往,并从中受益非浅。至今我都非常感念受人尊敬的麦老先生,并对伍小仪的热诚、学养和极力支持中国大陆摄影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大家风范表示莫大的敬意。

 

    附致麦峰先生第一封信

    尊敬的麦烽先生:

    有很久没有唔面了,十分挂念先生。自在香港举办首届华人摄影家影艺研讨会后,我一直很想与您倾谈有关写实摄影的创作课题,我赞赏先生的写实作品,因为有强烈的共鸣感和亲切感,所以,基于对冷静关照和冷峻审视社会生活的认同,特致信给先生,提出有关问题请先生赐教。应该说,写实摄影的生命力,就在于直接感受人生,感受作为人的公民意识。写实摄影家,在日常生活的流变中,用独特的眼睛,纪录下特定的人文景观,借以表达对某一事物(事件)、人际心态的看法,并在“你这个”特殊的洞察视野中,获得多含义的提示。这不仅包括一般新闻性形象思维,也是包括着深层艺术性形象思维。写实摄影的魅力,就在那一瞬间中,将摄影家的突发视点、社会趣味点凝成感光的火花。但这“火花”并不是任何做摄影的人,都能感觉得到的。它,的确需要摄影家具有独特的感受力和较为厚实的文化素养。先生的写实作品,传递了这种成熟的信息。您的香港街景视角,超越了一般纪实写照,而是具有联想层面的审视,既有历史的评判又有现代的对比,在陈迹与更新中引出了思考和启示,同时,在方寸的街景中,黑白画面的光影和线块的组合,把香港特有的密集、混杂、狭窄表现得如此准确。没有思考,便不会有启示;启示,首先来源于创作的思考,有预先观察后的创作思考,才有可能给观众带来欣赏的思考和给观众的启示,才有可能产生带有各自经历性联想,这联想既有现实的情感抒发,也有艺术的梦幻感应。麦峰先生,您是香港很有创见的写实摄影家,而恰恰在香港写实摄影却不被发展。而面对香港的社会生活,写实摄影是大有潜力的,因为,香港的社会生活层面,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只可惜写实摄影在香港,至今仍未形成成熟的文化氛围,造就出一批成熟的写实摄影家。我以为有如下三个基本的社会原因:1、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人们的生存意识和道德意识,大多是屈从性,经济的价值观极强。至于对社会的认识和义务,或者说如何支持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很淡薄。2、一直被视为“文化沙漠”的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摄影,作为图像传媒体,过多用于商业广告,使之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商品传播工具。广告摄影的传播,带有极强的唯物性和摆布性,它是社会生活中写实摄影的反向。3、节奏紧张的社会劳作和有限的休息,使人们的心境,更多地趋向于消闲娱乐。作为业余摄影,一般多是旅行、玩乐和家庭友朋生活的拍照工具。这是劳作精神压力的一种解脱。就沙龙摄影而言,消闲娱乐作用亦是很强的,自然更为自觉会步入,专拍风光名胜、佳丽美人的唯美或赏美规域中去。如何引指众多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具备一般写实摄影的创作知识或者创作能力?摄影团体的倡导,不仅需要倡导者,更需要指导者呼吁写实摄影,在香港的地位和作用。现实的香港,充满着变数,也充满着生机。其实,人们的情感色彩和对未来前途的选择,不仅涉及的层次面广,而且动态也十分活跃,创办写实摄影比赛、举行各种专题的写实摄影展览和讲座,无疑是对香港社会文化的一大促进。我相信,参加者和观众会比想象的要多得多。法国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布列松,真实而生动的纪录了巴黎和世界各地的“现实生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作,至今都让人回味再三。回味,能不断产生新鲜感受和振作人生的作用。现在,是香港写实摄影的黄金年代,不知先生是否赞成我的看法。

         顺颂教祺!

                                             陈 帆

                                    1993年6月6日于香港沙田

    附致麦峰先生第二封信

    尊敬的麦烽先生:

    我十分荣幸收到《摄影画报》编辑部惠赠的340期杂志,便知晓已将我致先生的信及先生的附白,一并公开发表,同时又专登了先生的十幅作品和我的八幅拙作。为着读者、影友和观众,我甚为感谢。并特此向先生致意,向《摄影画报》的各位致意。先生的实在,如您的写实作品一样,充满着诚情和期望。这实在的呼唤,正如先生所说:“香港如果能够像西方国家,有政府部门,博物院,大专研究院及文化艺术机构等设立奖助金,让有心人不必为稻粮谋,专心发挥题材。那才会有成果。香港直到今天,都没有这些条件”。先生又指出:“香港今天,正如大陆今天一样,都是处于写实摄影的黄金时代。但如果欠缺有力的,特别是经济的支助,有心人也就只好瞪着眼看它逐渐消逝了。”我十分赞同先生的见解,并愿意为此与先生及香港摄影圈的写实专家、有志之士一起,做出切实地努力。据海外信息所悉,不少国家的政府部门、博物馆、大专研究院及文化艺术机构,的确十分重视对写实摄影作品的研究和收藏。据知,法国和美国的著名艺术博物馆,都会用重金作为珍藏品收购。这无凝反映了国际文化的内含,即是由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种类文化、艺术品组成的。特别是写实摄影作品,更透析着各国各地各民族,特定社会历史阶段时期性的真实缩影,它不仅是国际人文历史的重要图像研究资料,甚至成为一些先进国家决策阶层,研究经互与合作的重要依据来源。为此,我有如下初步建议,请先生赐教:一、可以用港澳摄影协会的名义,在适当时机组织小范围的专家论证研讨会,借以达到正面呼吁的目的;二、座谈会又可用纪要形式,形成文字函件向政府部门及文化机构呈致报告,以期备案引起重视。同时利用新闻传媒也十分必要;三、如果条件允许,同样可在适当时机,举办一次行之有效的香港代表性纪实摄影作品展示会。这样的展示活动,应在人迹流通的旺角举行,可通过电视专题传媒推广,并通过新闻传媒给予多渠道宣传。其具体的操作程序,我想,办法是比较多的,方案都是可以商洽的。正如先生所言“有心人”的重要,当然组织这样的小型座谈活动或者今后的其它公开活动,亦要有“有心人”的首先参预。我本人相信,这样的“有心人”,不仅有先生在,还有像曾家杰、阎超然、梁家泰、彭振戈等位先生的热心,我是可以深切感受到的。

                       顺颂教祺!

                                                 陈 帆

                                          1993年小雪于香港沙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