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透视:2007景德镇艺术陶瓷名家名作展所见

中国热点新闻:南海一号探宝。

陈帆与陶艺大师童亚平(右二)、徐国平(右一)、洪南雨(左二)。

陶艺师杨杰作品《盛放玉兰瓶》。

陶艺师吴志辉作品《硕果瓶》。
掀开中国历史,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的瓷艺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有“瓷的时代”之说。
中国在北宋年间(公元960年—1127年)出现了定、汝、官、哥、钧和景德镇六大名窑,所产瓷器在造型、釉色和装饰上均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其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品种有青瓷、白瓷和黑瓷等。北宋晚期建立官窑,开创了釉色变化和开片装饰的新途径。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是瓷器由单一釉色向彩瓷和花釉瓷发展的时期。为了釉色深沉,就必须胎薄,因此釉厚胎薄是南宋官窑产品的一大特色。
宋代中国瓷器出口迅速增加,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南京赵汝适在《诸番志》中所提到的从中国直接进口瓷器的国家和地区就有15个,转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应远过此数。为此,朝廷在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口岸城市设立了市舶司。宋瓷出口的品种主要有景德镇的青白瓷、龙泉窑的青瓷、磁州窑的黑瓷、越窑的划花器以及广东和福建等地的青瓷和青白瓷长品等。

陶艺师晓午作品《仕女图瓶》。

陶艺大师作品《崴朝清供瓶》。
有消息报露:位于中国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南海一号”宋代商船,2006年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全部是稀世珍宝,其中一件同类瓷碗,就曾在美国拍卖出数十万美元。最近,水下考古队将再次对“南海一号”进行更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和打捞,这引起全国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水下考古队此前进行的小规模试掘过程中,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果,打捞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而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

陶艺大师徐国平作品《江南好瓶》。

陶艺大师田博文作品《荷上韵瓶》。
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都是从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窑口出产的高质量精品古瓷器,其中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产品,造型独特,工艺精美。其中很多都是前所未见,甚至从未有过任何记载的品种及窑口的产品。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其价值不可估量。

陶艺大师田博文作品《荷上韵瓶》。

陶艺大师田博文作品《梅香瓶》。
近日抽空在上海图书馆展览厅观赏了“2007景德镇艺术陶瓷名家名作展”,并有幸认识了童亚平(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陶瓷书画院高级专业画师、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徐国平(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陶瓷画院副院长、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洪南雨(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陶瓷画院常务副院长、全国书画陶瓷美术一级画师)三位中外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

陶艺大师田博文作品《铁骨生春瓶》局部。
在展馆所见,均为各位陶瓷艺术大师(除了三位还有其他数位大师的作品)的精品之作,古往今来,中国陶瓷艺术名扬全球上千余年之久,今昔日月苍桑,岁月沉沉而后继有人。我感受最深的是古为今用的创新之作,足令时下世人青睐不已。

陶艺大师童亚平作品《鱼趣瓶》。

景德镇陶艺大师作品展现场。
徐国平陶艺大师在自我评介其作品《崴朝清供》时说:“书画连壁,采用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并带有一定装饰效果和一些西画效果,突出了青花仿古壶的器质,使其主题突出而虚实又相得益彰,我个人觉得有很强的时代感。”在评介他另一件作品《江南好》时说:“以高温窑变色釉为基底,呈现绚丽多变的颜色釉质效果,在瓶上以新彩工艺表现出江南民居的建筑效果,主要想体现乡民生活美好的寓境,让人产生出一种特有的朦胧惬意之美。”

陶艺大师洪南雨作品《凌波瓶》。

陶艺大师洪南雨作品《请香瓶》。

景德镇陶艺大师作品展现场。
在评价洪南雨陶艺大师的两伴作品《凌波》和《请香》时,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淘艺专业的学生高飞燕介绍说:“洪老师的《凌波》,器型相当独特,属于疫长型,水仙花的取材正好与器型相吻合,水仙花颜色的系用新彩中的淡绿与白色,突出了空间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视觉效果。作品取材于传统,又不拘于传统有创新,更突出了作品中的创想意识。另一件作品《请香》是釉上与釉下的结合,色绎稳重的釉里红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荷叶与荷花来用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荷叶运用釉里红给人以张扬的视觉感受,而荷花则采用釉上新彩,突出了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气格。釉上与釉下的结合更增加了作品的美感,突现出浓厚的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