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中国电影:仍然要向赵国庆致敬!永垂!
他虽然己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不死!为着中国民族电影的兴旺,我依然要向赵国庆致敬!赵国庆变革中国电影的不朽精神永垂!以这封生前给他的信为凭,以明心志。
支持院线,就是支持观众的良性回归
——
致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会长、四川省峨眉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国庆的一封信
尊敬的赵国庆先生:您好!
虽然最近跟您电话联络很少,但您的信息我从多种传媒详有所知。自与你结识后,我非常钦佩您对中国民族电影倾注的全部热诚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您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深深地激励了我。这就是我为什么愿意跟你亲近的根本原因。
我本人也有一份执着于中国民族电影的良知,除了前辈的影响,更有现实的诸多感悟。所以,我在近一年走南闯北,做实际调查访问,也走访了不少影视圈以外的各阶层人士和民众,写了一本《追逐电影狂奔》,阐明了我对中国民族电影发展与变革的认识和看法,也算是对本年度中国电影10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种实际的表示,本书收录了对您的访谈,请指正。
您所领率的峨眉电影公司旗下的11家电影院和东方世纪电影广场、华协影城、学府影城、加华影城先后于2000年11月和2004年11月两次“降价出击”,具有深刻的变革意义,是中国民族电影复兴的呐喊,业界有志之士深知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与邵牧君先生一样痛惜中国民族电影的“不争气”,对于您的变革求进的举措,我本人是一个最坚决的支持者之一。支持院线,就是支持观众的良性回归。
在当代,电影已成为大众的消费艺术,电影是工业也就涵盖了这个核心内容。那么电影作为大众消费艺术的可看性和娱乐效果到底在哪儿呢?这就引发出了一个十分市场的问题。而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关节,还并不在于是否是强制性观影或者自发性观影,而在于影视必须分离,也正如邵牧君先生所说到的“要把电影跟电视分开,这一点就做不到的话,还谈什么电影的产业化?”他痛心的说:“如果将来都把电影变成了电视节目,电影就完了。如果这样的话,还要那么多电影院线干什么?”
从另一个角度再谈院线,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院线呢?我清楚的记得您曾经这样对我讲过:“现在我们都在搞院线,但实际上可以说,我们现在的院线并不正规,现在还不能真正叫院线。我坦率的讲,现在90%的所谓院线无非就是一个‘翻牌’公司,就是把原来的国营体制的发行公司,改个名就是所谓的院线了,差距和弊端都存在,比如现在‘偷漏满报’的现象仍然很严重。”您曾十分明确地说:“不能要老框框,必需要彻底的改,从根本上改。然后才能说经营说策划再说市场。这种旧体制不从根本上改掉,怎么能有好的电影市场?这就没有了市场。”邵牧君尖锐地指出:“现在搞得国内整个发行和放映系统运作一片混乱,这种产业化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电影观众在一个极低的水平线上徘徊,要使众多的观众真正能够回归到电影院来看电影,不仅仅靠大片的所谓轰炸效应就可以解决根本问题,电影票价的恶性攀升,正版碟与影院首映同步上市都是需要根本治理的问题,更不用说如何去治理盗版碟的伤害性冲击了。我本人一直认为,依法治电影的关键,就是要从依法治电影的概念到思想脉络上,电影管理部门和电影业界从业人士要有一致的认同,如果认识的角度都不一样,正如邵牧君所说:“这样治电影,是越治越糟。”
但是,我们对广大观众回归到电影院看电影,是充满期盼和信心的。正如您身体力行所做的切实努力一样,那是需要电影业界有良知、有志向的同仁,共同为解决上述根本问题,作出切实的努力,这是要靠行动的,空谈是没有用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尽快的改进我们电影的发行制度。
已有很大成就的新生代电影导演贾樟柯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所谓边缘也好,非主流也好,是因为我们这样的电影,目前很难在电影院看到,如果真的有一个公平的机会,使这样的电影都可以在电影院里公映,那就觉得这一切都会很自然的在一起了,也就不存在什么主流非主流,因为社会就是这样构成的。”做电影的导演,他的电影不能如期进入电影院,难道让做电影的从业人员都去生产影碟吗?
同样做电影也很有成就的新生代导演张杨,在他跟我谈到观众回归电影院和发行价值时,他挺有信心的说:“中国的电影观众,将会在不久的时间里,肯定会真正回归到电影院来的。这是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张杨同时强调说:“中国自己的电影也做得很好的时候,如果是这样,观众回归影院的趋势一定会实现。”中国自己的电影,怎么做才真的好,进而才算是更好?我认为,那还是要解决上述谈到的根本问题才行。
我本人深知,要对中国民族电影变革复兴出力,光有舆论支持显然不够,所以,我决心排除万难身体力行,投身到电影摄制中去,用实际成品来添砖砌瓦,于是在江浙一带努力筹措建立制作机构,才有了去年9月以后与您建立单片合作生产影片的打算。
经过艰苦磨合和选择,眼下终于与聚集在横店的几位有志于影视事业的合作者,在横店利用横店集团影视产业实验区的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初创了“毅伟影业有限公司”。我本人十分感谢您对我合作的有力支持,我也十分清楚您在单片合作影片《小天堂》立项时给予的高度重视和在上海董事会上所做出决定的份量。
我们同时非常感谢您的同仁徐廷栋先生给予的实际配合和申书凤女士的支持。我曾在机构筹措和该片准备工作中,遇到了很多人为的困难,但,我始终如一没有放弃,这就是您人格力量在始终召唤我、支持我。现在,我可以自信地告诉您,进入“单片合作”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小天堂》,我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的剧本修改,应该已经达到了拍片的要求,我们已经邀请年轻有为的职业剧作家程青松做为该片的文学编辑。筹资工作也扎实到位。
陈帆2005年5月于横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