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朗最具才华的青年女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2007-07-31 17:09:02)
 

伊朗最具才华的青年女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伊朗最具才华的青年女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1-5在嘎纳电影节上的莎米拉。

伊朗最具才华的青年女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2-5 手捧获奖证书23岁的莎米拉。

 

    稍有国家地理知识的人,对伊朗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并不陌生。但,伊朗倒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却使很多人又不甚了解。简述的话,应该是这样一个国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曾名“波斯”,1979年4月1日独立,国庆日则为1979年2月11日。国家政要为:最高领袖阿亚图拉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ayatollah sayyed ali khamenei) ,1989年6月霍梅尼逝世后继任领袖;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 (Mahmoud Ahmadinejad) ,2005年6月当选,8月就职;外长卡迈勒·哈拉齐 (kamal kharazi) ,1997年8月任职,2001年8月连任。


    伊朗全国面积为164.8万平方公里。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伊拉克接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面濒临海湾和阿曼湾。国土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西南部地区与波斯湾中富有石油与天然气,藏量居世界前列;另有铜、谋、铅、锌、重晶石、锰、硼砂等。主要城市有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马什哈德、克尔曼、大不里士等,各地有众多古迹。人口为:6390万(2000年4月估计)。它是一个多民族的穆斯林国家,有波斯、阿塞拜疆、库尔德阿拉伯土库曼等民族,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
库尔德人占5%,还有阿拉伯人、巴克台里人、洛雷人、俾路支人及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首都在:德黑兰 (tehran) 位于横亘伊朗北部厄尔布斯山的南麓,有人口1100万。

 

    伊朗是是一个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著名的“丝绸之路”便横贯伊朗北部。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29个省,195个县,500个区,1581个乡。政治上突出强调伊斯兰信仰、体制、教规、共和制及最高领袖的绝对权力不容更改。伊斯兰议会是伊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 


    经济以石油开采业为主,胡齐斯坦为石油工业区与重要出海门户。也发展炼油与石油化工,以及钢铁、机械等工业部门。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伊朗水产丰富,鱼子酱举世闻名。里海沿岸为暖湿农业区。农业多靠灌溉,主产小麦、大麦、棉花、甜菜、水果、羊毛等。伊朗水果、干果十分丰富,开心果、苹果、葡萄、椰枣等远销海内外。有5000多年历史的伊朗地毯编织艺术闻名全球,其精湛的工艺、美丽的图案、和谐的色彩搭配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神话、绘画。波斯地毯已成为伊朗享誉世界的传统大宗出口产品。其他工业有纺织、食品、建材、地毯、造纸、电力、化工、汽车、冶金、钢铁和机械制造。农业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输出石油(占出口总值90%)、棉花、羊毛、地毯等,输入机器、钢铁、粮食、车辆等。伊朗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伊朗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农业、建筑、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公元11世纪所著的《医典》,对亚欧各国医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伊朗人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发明了与今天通用的时钟基本相似的日规盘。伊朗学者的许多数学著作达到了很高水平。诗人费尔多西的史诗《列王记》、萨迪的《蔷薇园》等不仅是波斯文学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

 

    这几年由于伊朗电影在国际电影节频频获奖,并又陆续介绍到中国来,使不少人对伊朗电影的发展奇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已被全世界誉为伊朗也是国际间最优秀的的电影大师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的推介,使不少中国人对他和伊朗电影产生了强烈的认知欲望。

                                  伊朗最具才华的青年女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3-5莎米拉18岁执导的获奖作品《苹果》。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自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强烈兴趣。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美术道路,为了生活,便暂且为交警局设计交通海报,同时给儿童读物画插图,后来开始拍摄广告和短片。对各种工作的尝试为他日后从影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伊朗最具才华的青年女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4-5莎米拉20岁执导的获奖作品《黑板》。

 

    1969年是伊朗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诞生了,青少年发展研究院聘请阿巴斯组建电影学系,此后的二十三年间(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电影系成为了制作伊朗新电影的温床,而对阿巴斯本人来说,这同样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从1969年开始,作为一名导演、剧作家、制作人以及剪辑师,他如一颗新星在伊朗电影工业浪潮中冉冉升起。并引领伊朗一批卓具才华的电影人的崛起。其中就包括伊朗也是全世界最年青最具才华的女导演莎米拉 玛克玛尔巴夫(Samira Makhmalbaf)的诞生、发展而红遍全球。

 

     一位深圳的影评人天涯评介说:中国影视业界和广大中国电影爱好者“对伊朗电影有浓厚的兴趣。正如很多评论所说,伊朗导演的创作态度与中国导演有很大不同,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本土文化和百姓生活,在贴近生活,亲近文化的过程里,呈现‘现实中的奇妙时刻’,发掘普通人生活中的‘诗意’。正因如此,他们才能拍出完全不同于好莱物风格的西亚美学电影。”

 

    伊朗电影导演有所谓三代之分。达鲁希·梅赫朱依是第一代,阿巴斯·基亚洛斯和穆森·马克马巴夫属于第二代;最近几年活跃的青年导演贾法·帕纳西,马吉德·马吉迪,以及莎米拉 玛克玛尔巴夫被称为第三代。从电影风格来看,三代导演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他们关心人,关心人的思想痛苦,人的经历和感受。值得一提的是,莎米拉 玛克玛尔巴夫是著名电影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的大女儿,她的电影之路始于父亲创办的学校“马克马巴夫电影之家”。

 

     莎米拉 玛克玛尔巴夫走上电影生涯主要有三部导演代表作《苹果》、《黑板》和《下午五点》。

 

                               伊朗最具才华的青年女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5-5莎米拉与父亲穆森。

 

    《苹果》(1998年),电影所说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11岁的双胞胎女孩,母亲是个瞎子,父亲思想保守、顽固,整日把她们锁在家中,和外界没有接触,她们的身体和心灵的发育都受到阻碍。社会工作者介入这个家庭,让这对孩子出门,电影主要讲两人第一次走出家门对外面世界的感受。莎米拉在拍摄本片时,年仅18岁。首度拍片便入围戛纳,成为戛纳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赛入围导演。

 

    《黑板》(2000年),电影讲述了“一群背着黑板的人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在他们开始交流为了生存寻找学生的经历之前,谁也想不到这群人竟是传授知识的教师。天空中忽然传来直升飞机的轰鸣,他们匆忙间四处逃散,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里。在一个分叉口,两位老师走到了一起,其中一人决定往山上走,另一人决定往山下走,从此他们有了不同的际遇。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扬场老人,他请老师帮他读儿子的来信,其实这封信是寄自巴格达监狱的死亡通知书;紧接着出现的库尔德居住点则是人去楼去,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弱妇孺。这些都为后来的故事做了铺垫,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烙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随后,一位老师遇上了一群冒着生命危险偷运走私物品的孩子,他试图说服孩子们读书,可孩子们说自己只是运货的骡子。另一位老师遇上了一群历经千难万险返乡的库尔德难民,他也试图说服他们学习识字,可他们一心只想回到伊拉克。”

 

    《黑板》是萨米拉的第二部电影,获得2000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那年她不满20岁。影评人天涯为此评介说:“年轻的萨米拉通过《黑板》传达了很多东西,包括战争,生命,婚姻,家庭,贫困,教育,还有爱和希望,这使得《黑板》不仅是一部伊朗电影,更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电影。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黑板》一点也不简单。”天涯进而评价说:“《黑板》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有特色的伊朗电影,其构思和手法都与众不同。虽然是故事片,却完全是纪录片的风格,仿佛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虽然涉及两伊战争,却没有任何表现战争的场景,但无时不刻不让人感觉到战争的存在。”

 

    《下午五点》(2003年),电影讲述了在被炸弹轰炸后的喀布尔,一位年迈的马车夫正在给他的一家人寻找一处避难所,这个家庭不断地搬家。他等待着失散的儿子从巴基斯坦归来,而他的女儿则梦想成为阿富汗未来的总统。由于无钱买药,他们的婴孩已处于病危之中。从巴基斯坦传来了可怕的消息。在绝望中,马车夫离开喀布尔,带着这家人所剩无几的财物远离这座城市去寻求所谓神圣的庇护……

 

     莎米拉·马克马巴夫是穆森·马克马巴夫女儿,穆森·马克马巴夫是谁?是在伊朗电影导演中仅次于阿巴斯的人。本片的编剧正是莎米拉的父亲。而成功完成《下午五点》摄制时的她,也不过是23岁的年龄。该片同样在欧洲及其它地区电影节上,荣获了多个奖项。

 

    莎米拉·马克马巴夫,是我最为赞赏的女性青年电影导演,我为了获取《黑板》在中国大陆的DVD影碟,居然在成都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而《下午五点》在北京的寻索,也耗费了相当时间。

 

    作为中国新一代的电影导演,我们能从中获取到怎样的启示呢?有人会说,她父亲对她的帮助和影响,是主要成因。实际上,最根本而重要的成因,是她个人的刻苦努力。她对本国厚重文化历史的吸纳和作为民族责任感的孕化,以及她个人独道观察世界、国家、民族、集体与个人悟世能力。

 

    中国新生代电影人的弱化,主要指的是民族责任意识、公民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也缺乏对中华民族历史与现代的深入探究。(来源:电影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