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云居寺古刹
坝上的/荒漠/伴着/冷酷/向它袭来/沧桑/留下/久远的/故事/造就了/多少代/天骄/一切的/升腾/与沉沦/莫过于/心中的/平静
—题记
北京,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几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起,先祖们就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封建社会的初期,这里就己成为中国北方的重镇。自辽金始,继而元、明、清这几个朝代,都建都在此,历代先人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弘扬古风,北京是有说头的。
北京周口店西南的白带山中,距市区75公里的山中,有一处古刹—云居寺,至今外人涉足仍不很多,论名气之大,价值之高,却是鲜为人知的。云居寺又称西峪寺,在隋唐时代这里就是佛教圣地。五代后,寺院历经火焚,辽、金、元三代又重新修建过。据文献和石刻记载,隋代大业年间,佛僧静琬为弘扬佛法,便立志发愿刻经,唐代的唐临在他所著的《冥报记》中说:“幽州沙门释智苑(即静琬),精练有学识。隋大业中(公元605-607年),发心造石经藏之,以备法灭。既而于幽州北磬山岩为室,即磨四壁而以写经,又取方石别更磨写,藏诸室内。每室满,即以石塞门,用铁锢之。时隋炀帝幸涿郡,内史侍郎萧,皇后之同母弟也,性笃信佛法,以其事白后,后施绢千匹及余财物以助成之,亦施绢五百匹。朝野闻之,争共舍施,故苑得遂其功。”此段史料所述,可见到当时隋炀帝对静琬和尚刻经是非常的支持。
到了唐代,静琬和尚继续刻经,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卒。其弟子承其志,续刻石经,唐玄宗(公元712-756年),特地颁赐佛经四千余卷,作为刻经稿本。唐末到五代,刻经中顿。辽、金两代又转盛,元代只有一些补刻,直到明末结束,经历千年之久,刻经数百卷,分藏云居寺9个石洞之内和压经塔下,因此云居寺也称为石经寺。主要的石经有:华严经、法华经、涅盘经、维摩经、摩诃般若经,大般若经、胜天王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正法念处经、瑜伽师地论、显扬盛教论、成唯识论、集论、杂集论等,除此之外石经山上下,碑铭林立,因历代破七不,至今很多碑铭早已不见。
云居寺的地面上,除石经和碑刻外,原有很多塔,非常壮观。南塔是一座八角形十一层的多檐砖塔,塔下为藏经穴,因此又称为压经塔,建于辽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北塔原名舍利塔,也称罗汉塔,因为塔身用红颜色涂染,又叫红塔,塔身上下可分为两段,下部平面作八角形,四周回檐都有斗拱和佛翕浮雕,东、西、南、北及四角分设拱门及假窗,上为圆椎形,构成九重相论的形象,塔顶宝珠突入天空,塔四周有唐代四座小石塔,形成一个塔群。山顶上原有五个台,唐代在此台建有九层浮图座,现仅存两处。在唐代石经刻造人的题名上,署有大米行、屠行、绢行、付行、白米行、五熟行、油行、炭行、彩帛行、小绢行、朴头行、小彩行、丝绵彩帛行、肉行、粳米行、生铁行、杂货行、磨行等等,这正是研究唐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抗日战争时期,这处极珍贵的古刹遗址曾多次遭受日军炮火轰击。目前,地面上保存的仅有北塔,是辽代建筑的砖塔,还有唐代的四座小石塔以及寺北的静琬石塔。
中国文物考古专家们对云居寺地面建筑和藏经穴石洞,都做了多次细致的检查和修缮,尤其对寺内所藏石终进行了正式的发掘和整理。在发掘过程中,还在压经塔下发现舍利函一个,函外壁刻有:“大辽燕京涿州范阳县白带山云居寺,此石厘内有银净瓶一个,内有释加佛舍利粒,颗如粟,白如雪。石香炉一个,黄香八两,檀香四两,永为供养,愿益四生,俱登觉道,时天庆七年三月一日戌时葬。比丘志兴、比丘法聪、比丘善锐。”函内盛有银质净水瓶一个,刻花铜炉一个,鎏金佛坐像一尊,庆历重宝一个,熙宁重宝十个,元丰通宝二十七个。所发掘的石经,全部棰拓完毕,进行了编目整理,并专制安放石经板架,存列于石经山房以供观瞻。
云居寺已逐渐恢复原貌,石经奇珍逐将公诸于世,这都是中国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尤其是石经对校勘木刻的脱漏失误及有关佛叙史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北京云居寺古刹将愈来愈多的受到海内外世人的关注和想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