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程青松谈电影(1)

(2006-05-31 18:37:24)

与程青松谈电影(1

 

面临的市场危机

 

  (以下简称“”):对当前中国电影的现状,很想听听你总体的观感?

程青松(以下简称“”):我觉得不乐观。有一种感觉,说法是这几年中国电影生产出品的影片,产量逐年增加,好像让人感到是创了新高。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影处在低谷了。主要是感到中国电影快不行了,所以大家好像在救亡图存一样,都期望寻求变化。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希望中国的电影出现一个巨大的变化。但是在这种期望的背后,中国电影的体制没有根本的变革的话,我认为就并不乐观。

那你为什么认为并不乐观呢?

程:首先是现在国产电影在整个电影市场上的份额几乎没有了,这个是最致命的。在美国和国外的大片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民族电影却没有采取保护和鼓励的措施,另外在各种背景下出现大量的主流电影,获得不了应有的市场票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多方面问题造成中国电影进一步的衰落。

:怎么会产生“救亡图存”的想法来呢?大家所感觉到的乐观到底是什么呢?

突然大家好像发现了一个救命稻草,甚至包括官方在内也有说“要大力发展类型电影”,就是指要发展商业电影,说这是拯救中国电影的一种方法,他们觉得是。但是,就《英雄》创了最高票房之后,放映的所有商业电影,票房全都不好。这是为什么?我可以介绍一些国外的情况,20029月份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召开了一个很重要的会,欧盟各个国家的文化部长都出席了这次会议。与会者专门探讨了“关于欧盟电影面临美国大片冲击的问题”,研究该怎么办?会议结束时,他们还做出了一份报告,就是关于振兴欧盟电影的一个文件,也就是说他们提出来要拯救欧盟电影。

:主要指哪几个国家?又有什么根本的主张呢?

:主要包括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他们的办法是: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不放弃本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加强欧盟国家电影之间的合作。他们并不是说要把国门关起来,不让美国电影进来竞争,原则是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不丢失自己的优秀传统。

:那么他们所说的优秀传统是什么呢?

:郑洞天就说过,其实是“要拍好莱坞以外的电影”。这样才能拯救国家的民族电影,而不是做好莱坞影子似的电影。比如像何平的《天地英雄》,学人家美国电影,这样是拯救不了民族电影的。很清楚,这样的模式,美国已运作很成熟了。近邻的日本就是一个例子,1994年日本电影票房冠军是《情书》这部文艺片;1995年是一部谈情跳舞写中年人精神危机的影片,故事内容连恋爱和色情都没有,也不是商业电影,却取得了票房冠军;就说2002年吧,是一部动画片《千语千情》创造了历史上票房的最高水平。

 

:那是为什么?为什么模仿美国拍商业电影却拿不到票房冠军呢?

:日本电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这就是说对我们中国电影而言,拯救中国电影真的不要丢掉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电影独特的视角,比如我们怎样去描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现状和中国人的梦想,也包括我们中国式的商业电影。因为,你按美国那样亦步亦趋的去做,那是一个夹生不熟的东西,这是非常不好的。我们现在中国的这种电影是什么?我觉得好像仍然在探讨当中,我并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式,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你是否能从你体会到的层面,结合中国电影的现状来谈谈你的认识?

:让我首先感到不安的是,我们从来都是这样总是一窝风的。就电影来讲,无论好莱坞电影,还是中国的民族电影,还是说所谓的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我们中国总容易把它神话化,一下子就觉得商业电影就是拯救中国电影的模式了,其实商业好的电影并不等于是传统说的那种商业类型的电影,一部艺术电影也会有票房和创意上其高无比的东西。所以,我始终认为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在电影体制上要有很大变革才行。

电影体制改革是根本

 

:你认为最根本的还是中国电影体制上的变革,我很有同感。那么你具体的认识是什么呢?

:当然,电影体制上的变革,还要有一段培育变革的时间。就电影市场而言,中国最终要建立一个多元电影形态的出品、发行和交易的市场,它肯定不是一种电影样式,比如说只有商业电影了不是的,我认为应该是多元电影共存的,如果我们腹底抽薪,或者我们在塔尖上,没有所谓的中间电影,没有底下的电影,那么这个电影,只是一个空中楼阁,就会建不起来。

:发展中国民族电影将逐渐放宽政策?

:是的,因为主旋律已经让大家神经过敏了。一听主旋律大家不知道该怎么拍片子了。这种提法,在以往的审片过中,常会被人对号入座,这很不利于编导人员的创作。据了解就连拍战争题材主旋律的导演,都说很难再拍主旋律了。广电总局取消主旋律的提法,而是提倡类型电影,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进步。可以说,国家目前是鼓励商业电影的,但我坦率地说,我们发展商业电影或者其它样式的电影,仍然有一个重要的娱乐趣味焦点问题,结果拍了大量的低俗电影,就连观众都不爱看,这样的影片非常多。这怎么可能拯救我们中国民族的电影呢?

:那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儿呢?

: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要寻求我们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商业电影,的确还需要在创作理念上动脑筋,那就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趣味。

:冯小刚是一位很了解中国老百姓趣味的导演,也是一位难得的专心致志攻市场的商业片导演,他从《甲方乙方》开始,后来陆续拍摄了《一声叹息》、《手机》、《天下无贼》,很受观众喜爱,而且票房逐渐攀升,成了当下中国商业电影票房收益仅次于张艺谋的导演。看来,创作理念的更新对电影从业人来说,也并不是一个简单化的过。当然并不是说,冯小刚的电影就很完美了,但起码他对拍中国商业电影的思路是比较清楚的。

:中国早期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在历史上取得过最高票房,它跟外国电影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是中国人的电影,是受中国人喜欢的中国趣味的电影,这部电影它是苦戏,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就喜欢看苦戏看人的磨难。当代的中国人已经改变了,有了新的欣赏观念,因为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这是需要寻求的关键。冯小刚应该说是一位很好抓住了当代中国普通人欣赏观念的导演。

:综观现状,无论进口大片还是我们自己出品的不少影片,观众的消费需求如此低下,根本原因何在呢?

:每个国家的人对商业电影的需求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在我们中国电影放映市场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现象,就是所有的占全世界卖上亿万票房的大片,在中国只能有几千万的票房收入,都卖得不好。所以说,不能简单的去理解商业电影的受众需求,即使国家支持拍这类电影,把握观众趣味需求仍然是首要的问题,否则弄不好会受到很大的局限。

:除了国外大片,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内容的低俗和状态的混乱,的确令人担忧。

:冯小刚是一个好的例子,但并不等于都成了冯小刚。按商业电影模式拍的《极地营救》票房就非常差,只能收到几十万连百万都达不到,这是非常惨的。中国的观众当然喜欢真实合理的故事,中国观众就有这样的认识,觉得不真实不合理的片子就不愿意接受。比如美国大片里可以看到炸了整栋楼房,那种现场感真实不真实?中国观众也有一个判断,观众觉得不好看,都看伤了,就会拒绝的。所以说,把握观众趣味需求是很重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