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要问了:看“色”的电影还会昏昏欲睡?
呵呵,这是两码事。一方面《色戒》还算不上“色”电影,经过清洁后在影院公映的版本,虽然还有2个半小时,但确实是“没了色而只剩下戒”了;另一方面,那种不紧不慢,不温不火的叙事方式,也确实让人有些提不起精神。昨天看完起身时,就听到旁边观众的一句话:“要是在家里,我早就睡着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华语电影的导演们好象都传染了一种嗜好:怀旧的情调。但很多时候却是跌进了怀旧的泥塘而爬不出来。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和《2046》确实以怀旧的情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没有人看到它的弱点,就是有很多让人看不懂的地方,也让很多人看不懂。但后来的不少导演就都染上了这样的一种色彩。像《夜宴》,像《天堂口》,但都不很成功。
我要说的是,《色戒》的导演李安也同样染上了这个色彩:在怀旧的情调和色彩中,缓慢地讲着关于王佳芝勾引易先生的故事。
说实话,我对这种调子也是很受用的,沉浸在其中就不会、也不愿意再想别的了,就象被催眠了,你愿意带我去哪就去哪儿,到后来你想要提起精神的时候,却又提不起来了,而且,催眠的最终效果就是昏昏欲睡。
如果拍怀旧电影的导演们都爱好催眠,那可以说,他们成功了。
也许大奖的评委们看得太多,需要换换口味,但观众却总会更喜欢充实的故事、能留下记忆的人物以及舒缓和紧张相结合的节奏。
也难怪,张爱玲原著的《色戒》,一万三千多字本就不多,事件叙述也不丰满,还花了很多的字去描写摆设和衣着打扮。电影中能用的都尽数用上了,几位太太打麻将的语言穿着打扮几乎都有照搬的嫌疑了。对于王佳芝勾引易先生,协助暗杀并因情而在关键时刻放了他的这条主线索,只有几个场面的描述,却没有人物性格特别是立场的刻画,这点是需要改变的编剧补充的。

其实,张爱玲的《色戒》是有着对应的事件的,那就是1939年12月21日,“中统”特务郑苹如引诱暗杀汪精卫伪政权的特务机构“七十六号”特工总部主任丁默村的故事。有书里写道:郑苹如这天特意打扮得花枝招展、浓香袭人,引丁默村来到西伯利亚皮货店,“中统”的便衣特务一见目标出现,立即向皮货店靠拢。丁默村从店内的玻璃镜到有可疑的人正向自己靠近,立即知道陷入伏击圈了。老奸巨猾的丁默村放开怀中的郑苹如,让她自己挑衣服,掏出一大把钞票,撒得满地都是,对她说:“你自己捡吧。”说完,丁默村猛拉开店门冲了出去。“中统”的特务未料到丁默村会一个人冲出来,待辨认确实后立即开枪射击,丁默村已经钻进自己的那辆防弹汽车里,如箭出弦般地飞奔而去。
这段情节,在小说和电影中除了把地点改成珠宝店,其他都很相似:典型的帮派暗杀情景。但李安把它拍得逃跑前悱恻缠绵,逃跑时却突然而滑稽,以至我们没有反应过来这花了两个多小时铺垫准备的戏就完了。我想这故事的背后应该还有很多我们想要知道的东西吧。
显然,华语导演们都在拼命地走国际化的路子。怀旧让《色戒》显得很有情调,但过分的内敛却让普通观众难以接受,也许你想达到“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效果,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说什么呢?你不是拍给我看的吗?
多说一句,《色戒》如果不是以裸戏为宣传噱头,他就没有宣传点了,可惜到电影院看的时候,这个噱头也被剪了,不打瞌睡还能干什么呢?
我的相关影视评论,欢迎拍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