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一次等于擦一双皮鞋?
也许这个等式在数学换算上,在情感交流上,在科学研究上,在社会发展上都很难成立,或者难于找到换算的条件,但是,“抱抱团”的出现,却让它在商业上获得了成立。当“拥抱”可以用数量和价格来进行衡量的时候,我们难道不能把它等同于服务行业的“商品交换”吗?
因为,从11月25号到30号,只要付出1元钱,你就可以和“抱抱团”的美女拥抱一次。而你在街头擦一双皮鞋的价格,也只需要1元钱,那么,“拥抱一次等于擦一双皮鞋”的等式不就正好成立了吗?依此类推,你若想拥抱2次,就需要支付2块钱。
其实,“抱抱团”的初衷也并不是想通过提供“拥抱”这种服务来赚钱,他们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给8岁女儿宋明君治病”、“为一位急需2万元挽救女儿生命的伟大的母亲募捐”。他们的口号是:“抱一抱!请捐助一元”“为了陌生人的互助,请接受我的拥抱!”。活动流程规定:“每有人拥抱一次,请被拥抱者认捐,即使只有一元”“请认捐人务必在事先准备好的签字单上签字。全过程务必请人协助拍照”。
老实说,这是一次让人难于评说的策划活动:
一、为8岁女童募捐治病,是为社会献爱心的高尚行为,相信很多热心的人都会加入,把自己的零钱放进“爱心箱”中,尽己所能,救助他人,需要理由吗?
二、“每有人拥抱一次,请被拥抱者认捐”却有着一种强行推销拥抱的嫌疑。
拥抱,和握手、亲吻、抚摩一样,是一种通过身体的接触而表达感情的交流方式。在中国人的交往中,拥抱一般代表了亲密的程度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或者在特定的场合,比如祝贺、感激、告别、重逢等等,但比如老婆看到我和别的女人有拥抱的动作时,大凡是会吃醋的,或许还会发飙的。
所以,当“抱抱团”上街,在保安的追逐中找陌生人拥抱时,争议是一定会有的,因为这是中国。但老歪认为只要不影响社会安定,不是强买强卖,有人愿意抱,有人愿意被抱,那抱就抱吧,正如有人愿意包,有人愿意被包一样。
但这一次是抱了就要交钱,拥抱的感觉变了味,有点像“服务陷阱”,于是募捐的高尚也变得有些不纯了。两者如此捆绑的结果,多少会让那些捐献出去的爱心变得有些不安。
如果说,捐款了,你给我一个拥抱表示感谢,我会欣然接受;
如果说,拥抱了,你要我支付1块钱的服务费,我就当多擦了一双皮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