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想到,曾经在我们心中无比神圣的诗歌艺术,到今天已经变得如此的轻率和堕落。按照诗人赵丽华的写作方法,我可以自豪地宣布,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一首不错的现代诗歌。不信?你看:
诗坛芙蓉
请停止
对诗歌艺术的
恶搞。
女诗人赵丽华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突然在网上走红。她的诗作近日在网上流传甚广,今天还在新浪杂谈的帖子里,看到了署名为“诗人赵丽华”的“赵丽华自选诗歌100首”。多数网友对她的诗歌表示嘲笑,认为赵丽华的诗歌太浅显、太随意,内容都像是日常说的一段话被断行而已。
以流传最广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为例,全诗就像一段话断成四行:“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还有《摘桃子》:诗人们相约去北京西郊摘桃子/问我去不去/我说要是研讨我就不去了/但摘桃子好玩/远胜过赏花。
《张无忌》:张无忌和赵敏接吻/赵敏把张无忌的嘴唇/给咬破了/有关这一吻/电视上处理得比较草率。
那么,赵丽华是何许人也?居然是一位成名已久的诗人,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等各大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出版多部个人诗集,现任《诗选刊》编辑部主任,还曾担任全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评委。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诗歌,周围的同事早已笑掉了大牙。
学过一点文学的人都知道,诗歌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样式,它的构思是否巧妙首先在于它是否创造出了深邃、引人人胜的意象。诗歌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不是捡进篮子都是菜。从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中国诗评家吕进说:诗是“精致的讲话”,“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法国文艺理论家布瓦洛说:“不管写什么主题,或庄严或谐趣,都要情理和音韵永远互相配合。”。诗人郭小川也说“诗是文学样式中最有音乐性的一种样式”。因此,意象和韵律是诗歌艺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灵魂。
也许是受到“后现实主义”影响的缘故,现代的不少“诗人”已经开始了一种“玩诗”的笔墨游戏,生产出了一些没有韵律,没有结构,没有意境,没有内容的“四无”诗歌。诗人的创作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但同时也丧失了诗歌必须具备的美感和审美价值。丧失了诗美,就丧失了诗歌的魅力,就丧失了诗歌的价值,就丧失了读者,就不能成其为诗歌。换句话说,就是在生产文化“快餐”和文化垃圾。
“诗人”戏弄了诗歌,恶搞了诗歌,读者当然也不会善待“诗人”。所以网友自然就提出了深刻的置疑:“她的诗歌到底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可以说这只是自欺欺人的大废话。”
然而有趣的是,赵丽华对自己的诗歌在网上受到关注表示惊讶,但对“这还是不是诗”的质疑,则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是”。她认为,“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唐诗名篇,其实在唐代就是大白话。
厉害呀,这一下就把中国文学的“诗仙”和“诗圣”统统拉下马来。于是我也想对“诗人赵丽华”同志说句大白话:请不要再侮辱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诗歌艺术了,不要把我们仅有的一些想象空间破坏,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文学的殿堂中只会说白话。
如果你不是掌握了评诗和选诗的“特权”,你的诗没人会要;如果你还是坚持要写这样的“诗”,请不要发表,自己回家欣赏,因为这样会把中国当代诗歌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残酷地撕掉。
既然你在博客里写道:“如果大家仍说,这样的诗歌我们不买帐,那就不买帐好了,反正诗歌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业。人人皆诗倒不正常了。”那么好了,我代表多数还知道什么是诗歌的人,向你正告:请停止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恶搞了。
最后,还想请问一下“诗人赵丽华”:我这篇文章如果拆行,是不是一首很好的诗呢?
锐博客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