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律背反的悲伤

(2017-03-07 08:35:02)
标签:

鲁鸣

二律背反的悲伤

情感

健康

分类: 顺心随笔

二律背反的悲伤

 

 

撰文/鲁鸣

 

 

            有一种悲伤,既陌生又熟悉,它不是来自你自己,却很痛,可扎在心里,把你震撼得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实在是不想用"二律背反,太抽象太哲学,但我词语哽住,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词来表达上述这种陌生又熟悉的悲伤,它事因不关自己,却果及自己。

 

            非常喜欢要好的多年老朋友,某天早上中午了,25岁儿子还没起床,朋友去叫他,却发现其身体冰冷,已离开这个世界,永远不再醒来。不是自杀,不知死因。年轻人事业刚起步,却一走了之,一句话都没留下。

 

            不知是不是和朋友心有灵犀一点通。事情已发生了两个月,朋友处在不可言说的无语状态,没告诉我。在听到噩耗之前,我推送了一篇旧帖子“不可言说“,又写了一篇随笔“无语状态”。听到消息的那几天,我也常常处在无语状态,不可言说。朋友很坚强,信仰帮其度过了难关。

 

            接着,到了奥斯卡年度奖。很久没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儿子买了提名电影的联票给我看。我最喜欢的《曼切斯特海边》,《月光》和《栅栏》都是悲剧。这三部都不是我的菜,却都是非常好的电影。三部电影描写的都不是我自己在美国生活工作的环境,看后却让我一时很郁闷。

 

            《曼》说的是一个物业修理工无意烧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妻子和他离婚后再嫁他人,他离开伤心地却又不得不回去,因为也离婚了的哥哥死于心脏病,遗嘱里指定他做侄子的监护人,而侄子是一个问题青年。《月光》讲一个内向的黑人男孩在非常困境中长大成了同志。《栅栏》里几位演员几乎仅在家里这样一个场景里表演,狭小空间折射了巨大心理空间:婚外情,孩子教育,社会压力.....。看完最后一场电影,我开车在路上,整个地感觉这世界相当陌生,仿佛我第一次来到美国,但有如此熟悉—— 电影里的故事每天都发生在美国,发生在纽约。

 

            我这人神经强大,照吃照喝照睡照嗨皮,不影响我日常的快乐和笑声。然而,我内心又非常清楚这种悲伤已进入了我的血液,连上下班坐在巴士和地铁上都有别样的感觉。也许,是太熟悉的朋友,脑海里常常是其看到儿子冰凉尸体的场面。也许,这三部电影都很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离开当年建国的基督新教三观有多远。

 

            于是,我写下这些文字,把这种悲伤释放掉。写作,是我的心理推拿按摩。本来,想写很多。可太忙了。想在《一格杂志》上推送我的随笔生生死死以纪念朋友的儿子,却发现不能推送出去,因为它曾被我给过另一个微信公号了。这也算是二律背反吧。

 

            正在读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想,在如此透明的网络世界里,在人人都可以用手机成为记者编辑摄影师的今天,沸沸扬扬的表象里,有多少穿透风景,有多少直抵我们内心深处,有多少宁静地照耀在汹涌蓬勃的日子之上,我们还有多少个人意志?无论我们多么悲伤, 时间齿轮不会停止。世界有它自己的声音,而我们身不由己,叔本华说,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我更想说,痛苦的不是生命意志,而是世界的本质压抑生命意志,这才是痛苦的来源。

 

            悲伤,这痛苦的同义词,是我们做人的短板。没有这块短板,人类会牛逼得无法无天。这是不容怀疑的。           

             朋友,你有或有过这种所谓二律背反的悲伤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语状态
后一篇:独行冰岛日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