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4:很硬,可足够软吗——培养你和孩子的软能力
(2016-02-03 10:06:53)
标签:
鲁鸣很硬可足够软吗教育文化育儿 |
分类: 教育励志 |
3. 软能力不强已成就业软肋
北京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做了一项工作能力分析研究。麦可思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分为35项基本工作能力,在调查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时,请他/她们评估各项能力在自己工作中的重要性、工作要求的水平和自己离校时掌握的水平。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最高的5项基本能力包括积极学习、有效的口头沟通、理解他人、学习方法和积极聆听。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这5项能力普遍达不到工作要求的水平。
我的职场在哪里?我未来的成功取决于什么?这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和关心孩子未来的家长,不得不问的问题。
强调专业以外的软能力,是社会大趋势。与其被动,不如主动。我们的未来取决于现在。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不重视孩子和学生软能力的培养,如果大学生和研究生不在专业之外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软能力,未来的职业发展必然艰辛坎坷。中国《就业促进法》和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企业的辞退成本加大,需要承担的合同风险、法律风险都更大了。企业在招聘雇员时会更加小心,更加挑剔。一份工作的竞争,或一个高级主管的位置,被挑上面试的候选人之间的硬能力,其实已不相上下。中国妇联有一次招人,一个空缺有800多人申请;北京崇文区党校需要一个哲学教师,有200多人竞争。这两个职位的申请者中不少人有博士学位。最后的赢者都得益于他们专业之外的软能力,例如沟通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当众言说能力以及亲和力等个性特征。
在求职者的硬能力越来越出色的今天,软能力在职场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兼备软能力,让你与其他求职者拉开差距。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让部分人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但是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家长们却偏执于硬能力的盲目崇拜中。工作不好找,那就接着读更高的学历。
上名校,获得更高的学历,永远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把筹码一根筋地全压在名校高文凭上面,全然不顾国际国内的形势早就几个180度的大转弯了,进入社会后要想不碰壁,简直不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在校学习非常优秀,但是软能力很差。而父母对他们也只有关于学习方面的要求,觉得其他都是小事。我一次回国做讲座时碰到一所高校的领导,在闲聊时他说:“不必搭理政府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文凭才最重要,其他全是胡扯。”他说自己的孩子幸亏没上当,好好学习,上了重点大学。只是毕业后运气不佳,工作一直不顺利,2年的时间已经换了3份工作。在他看来,自己孩子该学的都学了,可是为什么没有像样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呢?找不出原因,他很迷茫。能想到的还是要求孩子考研究生,孩子不愿意考,他又开始继续说教,而早已对此反感不已的孩子,干脆去了外地。
中国年轻人最缺乏的是软能力!愿我们听到这一声音,看到这一巨大缺口。培养适应全球化的中国后代,已刻不容缓。美国金融危机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前银行家Joshua Pershy,不幸失去了工作,失业前他拿的是六位数美金的薪酬。在失业6个月后,他把自己打扮成“求职三明治”,身前身后挂了两大张求职广告牌,在繁华的华尔街游走,终于获得了新工作。Joshua敢想敢干,拼命去争取工作的精神,使得他在硬能力高手云集的华尔街,在一片裁员的哀鸣声中胜出,找到了宝贵的工作。这种不在乎面子的做法,也是一种软能力!(关于面子问题,我会在本书后面专门讨论)。
只有软硬兼施,我们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