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很硬,可足够软吗 —— 培养你和孩子的软能力
(2016-02-01 07:54:54)
标签:
鲁鸣软能力很硬可足够软吗 |
分类: 教育励志 |
第一章
1.
2000年,中国留学生魏力和美籍华人汤姆一起从美国一家常春藤名校物理系毕业。当时美国一家顶尖银行正在筹备亚太部, 他们经过层层考核,一起进入这家银行。
汤姆是本科生,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他身上很好地融合了美国人的自信和中国人的谦逊。他很自信、当众言说能力很棒、中文也不错、精力充沛、很有魄力,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软能力。 面试官都很喜爱他。虽然,他硬能力不强,只有本科学历,数学远不及魏力,但有很多挺棒的软能力,多次面试后,还是让他得到了工作。但是职位和工资低于魏力。
在一个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多次加班后魏力病倒了,关键的第一次presentation(专业陈述,即工作汇报),他没法参加,只好由汤姆顶替。汤姆不懂之处,在电话里向魏力请教。出成果后的工作汇报,魏力本来可弥补上次的缺席,可他在几个大老板和整个部门员工面前表现紧张,陈述得很令人失望,大老板们都听不懂好在哪里,统计结果又如何解释。最后还是汤姆帮他解围,他用简明扼要的通俗语言解释给大老板们听。
2004年年底,汤姆成功晋升为亚太信用风险首席官的高级助理,而魏力却因为多年没有得到晋升,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在2005年年底被迫辞职。魏力在2006年农历新年独自去旅行了一段时间,认真反思了自己6年的工作经历,开始认识到只追求技术上的成功,忽视软能力的自我培养,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旅行结束,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为自己请了一位演说教练,参加演讲俱乐部。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多方面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魏力逐渐改变了他人对他的固有看法,工作和家庭都进入一个非常好的良性状态。 虽然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魏力失去了工作,但是他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新学习,5个月后又找到了工作。从一个典型的书呆子到今天,魏力的软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2. 我们最需提高哪些软能力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分享的时代。这一代的年轻人,捕捉信息的学习能力都非常强,只要我们认清自己的素质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提高,软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好。
软能力,如前所述涵盖面非常广, 并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譬如说,我儿子在纽约当地的初中今年强调“character education”(性格教育),往年有“good citizenship ”(好公民)和“sense of community”(社区意识)教育。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软能力部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强调能力培养和潜力开发,很多都是软能力。读者将在本书中陆续看到这一点。
我不可能在这本书里囊括所有的软能力。任何一部书都难以做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抛砖引玉,给读者提供这样的思考角度:只具备硬能力而缺乏软能力的人是跛子,是有饺子倒不出来的茶壶。缺乏软能力,实为影响今日中国年轻一代生活和工作上的死穴。只有软硬结合,个人生活才会更幸福,才能胜任职场的需求。
这六种软能力,是我们国人整体最缺乏而又普遍被忽略的。任何东西都有例外,整体不代表所有的个体。我必须指出,对于个体的读者,这些软能力的缺乏并不在同一层次。甚至相反,有些读者的上述某种软能力很强。跳过本书引言未读的读者,我希望你这时不妨回头去读。
我们中国人在全球的整体印象,总的来说是正面多过负面:重视教育,聪明勤奋,吃苦耐劳,数学好……在这本书里,我讲的是我们的差距和心理弱势。我相信,读者不会因此而误解。
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差距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改变素质。像我这样年龄的人,身上的缺陷很难改了。但是,回首沧桑,积半生之所悟,对我这一代的认识与反省加以梳理,在社会上传播,形成新观念,期望能帮助年轻人吸取我们的教训,早点培养自己的软能力。因为软能力不像英语那样可以通过专业培训学校的短期突击得以迅速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