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钢琴到底是为了什么?
鲁鸣/《软能力》作者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无数华人家庭让孩子学钢琴,人数之多是任何一个族裔所不及。在很多美国人的刻板印象里,一个华人孩子的优秀很可能有两样是少不了的:数学好,会弹钢琴。
我儿子几年前跟我说:“我是最典型的华人孩子。”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数学好,会弹钢琴。”他的回答显然是从同学朋友们那里得来的。我周末在当地中文学校教书,我观察学校里的学生。的确,华人孩子学钢琴的真多!每年,我班里的学生很多都会弹钢琴,数学好。
现在,我儿子已过15岁,正处于青少年叛逆期。他不弹钢琴了,数学只是B+。反而,他原来的弱项英文倒是A+了。为什么当初自愿要学钢琴的儿子现在连钢琴碰都不碰了呢?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新书《软能力》【注】。它最近由北京出版社推出,受到读者青睐。这是一本提升素质的大众读物。从中美文化比较的切口,在性角色塑造、独处、当众言说、诚信、公共事务参与六个方面来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华人需要加强的软能力。
所谓软能力是指专业以外的能力,通常没有专业证书,不能量化,比如大众言说能力。华人往往不重视软能力的培养,而且很多人软硬能力不分。很多华人让孩子学钢琴,以培养其音乐艺术素质或开发其数学抽象思维能力。从这意义上说,弹钢琴对非音乐专业的人来说是一种软能力,只有对音乐家才是硬能力即专业能力。可是,绝大多数的华人家长都把它当作硬能力来追求,让孩子拼命去考级,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那些准备考级的曲子,结果弄得孩子对弹钢琴很乏味。很多孩子的钢琴级别考得很高,却对弹钢琴失去了兴趣。
我认识一个女孩,其父母就是这样逼她,使她对钢琴产生了极大的厌恶。当她拿到钢琴最高级别时,她把那级别证书交给父母,说,“好了,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现在你们可以拥有它了。”从此这女孩再也没碰过钢琴。而且因为逼,使得父母与女孩的关系变得很僵。这对父母现在认识到不该如此,可是孩子的心理已扭曲,大学读到一半干脆退学,父母都不敢问。
我在这里没有半点责备这对父母的意思。我非常尊重喜欢他们。身为父母,我们其实一直在学习如何做家长。今日世界连博士都多如牛毛,找个破白领工作,还需有经验、至少大学毕业。可是,当父母培养孩子这么重大的事,却不用考核,无须执照。往往我们得到了经验,孩子已长大,难以弥补。这是人类的遗憾和不幸。
儿子4岁时,我请了音乐学院一位学生教他弹钢琴,他不愿学。我也就不勉强。没想到看了电影《钢琴家》,他自己提出来要学。他钢琴老师的学生都考级,儿子自然也去考。他并没有表露出厌恶考级而练琴。考过5级后他就不学了。我和妻子也没逼他。可是他再也不碰钢琴。我们只好把它放到储藏室去了。现在我会过头去想,儿子当时是否在心里至少潜意识对此有所厌恶,只是我们没有察觉罢了?
如果让孩子学钢琴不是为了培养他成为郎郎和李云迪,我们有必要让孩子去考级吗?我们让他/她考级,是不是仅仅因为别的孩子也去考?如果考级是为了敦促孩子学钢琴,那么我们没有必要计较孩子考不好。如果孩子依靠考级才练琴,说明孩子可能并不乐意学了。相反,如果孩子非常喜欢弹钢琴并立志要做职业音乐家,你会不会因为担心将来他不能成为郎郎和李云迪而难以生存,去阻拦他/她把弹钢琴由软能力转化为硬能力呢?
每位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请想一想:你让孩子学钢琴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把它作为软能力还是硬能力来培养,还是听取自然?
【注】见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46756
视频:http://www.uswtv.com/artculture/200905/18139.htm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