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归来
鲁鸣
从非洲归来已有3个礼拜。没有心思写作。一篇游记,断断续续只写了1/4。脑子里还是非洲荒原,撒哈拉沙漠,阿拉伯风情,摩洛哥的薄荷茶……。今天,一个人静静地看电影《走出非洲》,看得心潮起伏。虽然,这部电影早在20年前就看过了。可是,20年的光景,我把其细节都忘了。非洲归来再解读它,意义已不同从前。年轻时观赏更多的是它的浪漫情节,如今我更注重它所表现的非洲的神秘、原始和美,特别是人和自己以及大自然的关系。
![[周游世界]非洲归来 <wbr>Coming <wbr>back <wbr>from <wbr>Africa [周游世界]非洲归来 <wbr>Coming <wbr>back <wbr>from <wbr>Africa](//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非洲海滩/摄于摩洛哥/2006)
电影结束了,我的心不愿回到现实中来。电影主题曲“非洲之歌”,此时此刻在我的房间里回荡,陪伴着我写这些文字。Meryl Streep把女主角凯伦演得太棒了。她在这部电影里非常漂亮,美丽动人。不知道为什么那年她被提名奥斯卡却没有获得最佳女主角。很可能是在这部电影的前一年她刚获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生活就是这样,你不可能获得所有或总是获得。奥斯卡奖获得,常常有别的因素参杂在里面,比方题材和政治。
《走出非洲》是在肯尼亚拍的。去非洲前,我在肯尼亚和摩洛哥之间做选择。最后我选择去摩洛哥,主要因为看了一些摄影家在摩洛哥拍的照片,很美。到了那里才知道,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很多摩洛哥人不让拍照。这是我这次旅行的唯一遗憾。我想,我的下一个非洲国家应该是肯尼亚。观赏《走出非洲》,让我有一种艺术和现实的交叉。如果说
Meryl Streep 是我最喜爱的电影女演员,那么非洲是我现在最向往的地方。
非洲归来,给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意识到世界的多元和命定。这种多元和命定,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文化经济上的,而地理对文化经济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非洲之穷,在很大程度上是它土地的贫瘠。这次去摩洛哥,在荒凉的高原上行走,这种感觉非常强烈。我小时候家里很穷,高中毕业后在非常贫困的少数民族山区当了4年农民。这种经历,使我对非洲的贫困感触很深。如果将来有去非洲工作的机会,我一定去。
早上读新闻,今年数以万计的中国大学生再次从城市拥向农村工作,踏上体验农村生活的思想之旅。其中很多人是想做开拓者,在农村吃苦而体验做人的道理。我看了这则消息很激动,尤如我去非洲的兴奋。当年我们这一代去农村是被强迫的,在农村意味着和外界隔绝。如今这些大学生是自愿的,即使在大西北农村可以打手机和上网。时代已不同。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吃苦能使人坚强,使人拥有思想上的财富和意志去面对一生。
![[周游世界]非洲归来 <wbr>Coming <wbr>back <wbr>from <wbr>Africa [周游世界]非洲归来 <wbr>Coming <wbr>back <wbr>from <wbr>Africa](//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做一回当地人/摄于摩洛哥/2006)
这次非洲之行,我去了偏僻的农村。非洲归来,我一直在想:生活其实可以过得很简单,最重要的是经历。唯有经历,能使自己生命真正增值。是的,即使是象Meryl Streep这样的世界公认的出色演员,她也不可能获得所有或总是获得,我们凡人更是如此。人就活一次。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只有自己去深临其境经历了之后,才会真正理解其含义。经历的本身,并不是什么奖或金钱所能测量的。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没有一种人生经历比在大自然里奋博吃苦,更使人铭心刻骨终生受益的了。
(2006年8月29日于纽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