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思考身体意味着什么。华人很少把体育运动当作塑造自己身体形象提高自信的工具,更没有把它当作培养勇敢无畏敢于竞争承担失败的个性的一种社交,而这种社交是任何其它活动不能代替的。我们不懂得怎样善待身体,过分讲究吃反而害了自己。我们忘记了常识:身体是人最直接的镜子,它反映的绝不只是肉体,更重要的是它的好坏影响情绪和自信,健身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品质。华人普遍缺乏健身这种品质。换句话说,身体本身就是我们的品质。因为身心不可分,身体的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心理的状态和质量。一个身体不健康的人,绝不只是生理有毛病,极可能是精神上阳萎。同时,人对自己身体包括性的反应是有差异的,这种反应受个性、文化和社会的交错,其中个性在里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把上述思考涌进了我的《背道而驰》写作里。当然,读者在故事里读不到我的这些思考。然而,通过性途径而感染艾滋病,给了我处理情节的药方。性别是身体显而易见的标志,由于性疯狂和人的自恋、寂寞以及外界的促成,性爱的困惑和人欲望的盲目,会毁灭人的爱恋。
二、
身体是社会互动的符号。人的交往中第一印象很重要。相互不了解初次见面时,身体外貌在第一印象几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很多华人没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没想到其严重性:我们的身体素质影响了我们和外国人的交往。和美国人交往,华人很容易在心理场上居下风。对方身体健壮而精力充沛,两眼放亮,容光焕发,华人的心理潜质容易被抑制住或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身体健壮者春风得意,自信活跃,在心理效应上具有优势。因此,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在美国人面前放不开,会有些唯唯诺诺,甚至让别人觉得“崇洋媚外”。
其实,我们很多人并不崇洋媚外,但因为身体反差而带来的精神面貌的弱势使得我们在心理场上自然而然处于一种被动或敬畏对方的状态。
让我们来看看中美两国里三个有趣的现象:
(1)
在华人里,优秀的知识分子中身体很强壮的很少,大学里学习非常好而身体又很棒很健美的人少得可伶,反之亦然;而在美国,知识分子和大学生身体很棒很健美的,遍地都是。
(2)
那怕是周末,中国公共场所很少看到青年人在锻炼,到处都是老年人和下岗退休者在锻炼身体;在美国,看到的则大多数则是年轻人和中年人。
(3) 在中国,蓝领肥胖者少,肥胖者里中年白领居多;在美国则相反,肥胖者里蓝领居多。
造成这三种现象有以下原因:
1、中国蓝领的体力强度远远比美国蓝领的大,比方美国蓝领有汽车的人很普遍、工作机械自动化高;而中国蓝领则相反,体力劳动强度大,无意中身体得到了足够的运动锻炼。
2、在美国,就整个社会而言,教育程度和身体健美成正比,即教育程度越高,肥胖者越少,肥胖者以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占多数。咱们中国,教育程度和身体健美并不成正比,越有知识,身体差肥胖者的可能性越大。
3、中国传统文化对身体锻练强调的是养身长寿。年轻时抵抗力好,没什么病,也就不重视锻练。等到老年退休或下岗退休有时间了,为了长寿或没医疗保险了才注重锻练。美国文化则非常强调外表形象的心理作用,年轻时运动锻练,为的是塑造一个漂亮的身体形象,使自己精力充沛,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
4、美国文化是阳刚文化和肢体文化。在这种文化里,人们崇尚健美,敢于冒险,以征服为荣。因此,就连美国女子都普遍比较野,身体棒,精力旺盛,颇有男子风格。中国文化是阴柔文化和饮食文化,人们崇尚儒雅形象,男人斯文女子气,求稳平和;饮食是保健的第一手段和主要途径,而不是体育锻练,饮食甚至是娱乐的工具。
我们的文化依然停留在“健康就是没病而没病就好”这样的思想意识里。中国家长们大多数只知道让孩子吃好有足够的营养,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这和我们传统文化很有关系。中国文化骨子里有根深蒂固的轻视肢体发达的意识。尽管,“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在中国流行好多年,可是轻视肢体发达的文化意识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华人过去被称作“东亚病夫”,除了贫困造成,根源是我们中国文化不是重肢体的文化。中文里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说法。在咱们中国人脑子里,肌肉发达的男人都是运动员或体力劳动者,而不是知识分子。中国人大多更欣赏儒雅男子,而不欣赏阳刚硬汉。既使是在国外待了很多年如今海归、对年轻大学生很有影响的一位知识分子,在其著作中把上健身房锻练讥讽为“上刑具”。可见,咱们中国知识分子对肢体发达的轻蔑。
美国华人有这样一个共识,华人女子在美国比华人男子容易生存。这为什么?很少有人探讨其原因。我认为,就身体这个符号而言,华人男子在身体形象上很少有吸引力的。无论是东西文化,人们对女子的健美并不要求她们肌肉发达,相反,华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皮肤的细腻在吸引力上有独到之处。如果其他条件相近,华人女子给外国人的第一印象远比华人男子要好,因为华人男子没有美国文化所强调的身体形象上
fit and have a good
shape以及由此衬托出来的的阳刚硬汉的气质和精神面貌。美国白领社会是一个非常注重身体外表的阶层,因而在这点上华人男子是吃亏的。
咱们中国人花在体育运动锻练身体上的时间实在太少。我们许多家长没有认识到身体素质对孩子精神面貌的巨大影响。许多华人的孩子和美国其他种族孩子在一起,你会发现咱们华人的孩子大多显得精神阳萎。很重要的缘由是因为华人孩子不爱好体育运动而身体素质差造成的精神面貌低落,没有朝气。
我们很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大多忽略体育运动对孩子外在形象的塑造。我国内有几个朋友的孩子都在青春后期,长得个子很高,都在1米8左右,可是都很瘦细。我对朋友说,你孩子身高已定型了,该让他锻练健壮起来。几个朋友都不以为然,有的说:“过不了两年就长横了。”有的说:“还是长得儒雅些好。瘦一点,看起来儒雅。一身肌肉,给人感觉是拉板车的。”这些说法都是老观点,影响和误导了我们孩子对外在形象的塑造,使他们没有健美的身体形象,缺乏人际交往的这一重要吸引力,失去了体育作为经得起吃苦的磨练。
尤其是文革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大多没什么体育特长,很少去运动。这些人身为家长后,自己不喜欢体育运动锻炼,就很难有说服力去影响其后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喜欢体育运动的概率自然就小多了。
放眼看华人,孩子们近视眼越来越多。除了遗传,缺少运动而看书玩电脑太多,眼睛得不到休息和调节,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国内也是如此。
2005年哈佛大学在亚洲提前录取的两位本科生之一汤玫捷,得到了该校全额奖学金。她的成功就是把体育当作被哈佛录取的武器之一。国内媒体把她的体育出色称为“秘密”武器,然而在美国,高中生体育成绩好吃香早已是公开的事实。汤玫捷在美国做了一年的高中交换学生。在那里,她目睹了体育对美国高中生的重要:“在美国,体育早已超越了锻练身体本身,体育是一种社交,可以考察一个人在团体中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而体育同时也需要参与者的勇敢精神和竞争意识,这些都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后很重要的品质”。遗憾的是,华人作为整体,远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华人子弟在美国普遍只是学习好而体育运动成绩差在高中不吃香,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没有人格魅力即汤玫捷所提到的那些品质。这也是很多华人子弟从名校毕业后光辉就消失了的原因所在。
有了上述的思考,写完《背道而驰》后,我到处演讲我们华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素质,并根据演讲稿写了一本书《软能力》。
(2006/2/28/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