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

——
在当代云南文学史上,地处滇东北的昭通市堪称星光灿烂、风生水起的一方天地。近年来“昭通作家群”的出现,以及他们所创作的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一些杰出作品的问世,是云南文坛的福音,也是滇人精神世界的福音。这本《昭通文学发展道路探析》对昭通文学现象做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我常常在思考,就自然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昭通在云南都属于条件比较艰辛之地,而这里却有那么多的人在远望星空直面现实走着文学创作之路,以艺术的眼睛观照世界和人生,谱写出了众多感人的心灵之音。从昭通文学的辉煌中,可知这方天地这方水土,蕴藏着不凡之音,天籁之灵。养育了一批昭通儿女,在浮躁的世情喧嚣熙攘中独守心灵的静气,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高扬精神的旗帜。我以为,就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的坚守,心灵的静气,才会产生出这种当代昭通文学奇观。这使我也想起了云南丽江市宁蒗县的“小凉山诗歌群”,小凉山在云南而言也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的地方,而这里却有不少的人喜欢诗歌创作,怀着对高天大地和人间的真情挚爱,用诗的语言记录人间的温情,抒写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昭通作家群”和“小凉山诗人群”,都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文学艺术的繁荣、精神产品的多寡,并不一定与繁华富贵同步,最可贵的是人的不懈的精神追求,一方面我们我们要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具体条件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造福民生。但同时,更不能忘记心灵和精神的追求,创造美好的非物质文化世界,以此引领民众的审美情操和人生品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文学艺术的审美欣赏和追求。
我以前去过昭通的镇雄、威信等地,今年又有机会去再看昭通。气势磅礴的大山包山水、哪些在昭通高原湿地悠然漫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那些在新形成的松林里轻松溜达的雉鸡,那在苍黄寒凉中透出一种高原旷远雄奇之美的草甸,哪些很有风度地在临风看云的绵羊,那些在山野地头如幻如梦地飘荡的云雾。我也领略了盐津豆沙关古镇的五尺道遗址和那些深深的马蹄印,那唐朝官员袁滋提写的摩岩、古老的“僰人悬棺”等历史文化遗址,初步领略了昭通的自然人文风貌,深深感悟到昭通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之脉,其积淀之深厚,传世之久远,是酿出今天昭通文学风采和集雅致强悍民风于一体的厚重土壤。
我深切地期待着昭通文学在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迸发出更大的能量,立足昭通的历史现状和风土民情,作家们再深度写出乌蒙风神,昭通气韵;期待昭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也在昭通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文学艺术精神旗帜的辉映下,不断地得到改善与和谐的发展。期待昭通的作家们谱写出更多感动世道人心的力作。
最后谨以今年到昭通有感而咏的三首古风,表达我的一点挚爱昭通之情:
咏昭通大山包
——
乌蒙磅礴气势雄,大峡深谷是天堑。
黑颈鹤舞在湿地,长风吟啸鸡公山。
绝壁千仞风吹云,巨崖万丈雾锁烟。
风动云飘观落日,思绪苍茫看莽原。
黄土绿湖静千年,苍凉牧歌动长天。
——
昭通看云与湖
乌蒙逶迤气势雄,云雾烟霭拥农庄。
日照雾海田如画,风吹阡陌云呈祥。
黄土蓝湖看苍凉,云霞灿烂鹤家乡。
松林草甸见雉鸡,翠羽丹霞映林莽。
——
“五尺道”上豆沙关感怀
风雨日月长,千年豆沙关。
险隘五尺道,危崖是天堑。
石上马蹄印,踏月度关山。
摩崖留古字,阅史风云间。
悬棺残迹在,奇谜藏高岩。
旧容已湮没,古镇展新颜。
蜀国古滇情,绵延山风间。
怀古思往事,寒月照尘烟。
——
《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昭通文学现象丛书),已经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日志:今天评审新的4个国家公园初… 
加载中,请稍候......